11月16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山東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介紹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山東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
水污染防治方面。采取地市交叉、人機結合等方式,開展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共認定排污口895個,正在有序推進監測、溯源和整治工作。加快推進北大沙河、錦水河等黃河重要支流“一河口一濕地”建設,北大沙河入河口人工濕地主體工程已完成施工。2023年1—9月,沿黃9市87個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6.2%,同比改善8.0個百分點,V類及以下水體保持清零;其中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省轄黃河干流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入海斷面總氮濃度連續兩年優于鄰省入境。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持續推進“四減四增”,健全調研督導工作機制,及時總結成效、查改問題。全力開展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實施水泥、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進鋼鐵企業創建環境績效A級。持續開展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VOCs深度治理,全面推進低揮發性原輔材料替代工作,建立118個替代示范項目,完成1436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治理和單一低效治理提標改造。積極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實施“兩高”項目碳排放減量替代方案,通過替代減少碳排放350余萬噸。與2019年相比,2022年沿黃9市PM2.5改善26.8%、優良天數比例提升15.1個百分點。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篩選建立適合山東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術工藝。有序推進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詳細調查,持續開展重點污染源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評估。全面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明確2023年度“無廢城市”建設84項重點任務,推進全域建設“無廢城市”。強化土壤污染防治,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復核和抽查抽測,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自然生態保護方面。建立覆蓋全域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優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組織各市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排查,堅決守住生態安全邊界。連續6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問題整治銷號率達100%。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出臺《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修訂實施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建立黃河流域首個生態環境定位觀測研究站,廣泛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加快黃河流域退耕還濕、退養還灘,黃河流域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黃河口野生動、植物分別達到1764種、411種,鳥類由187種增加到383種,稀有的黃河刀魚時隔30年重現黃河口。
來源:中國發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