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源 集雨水 調外水 倡節水
北京是資源性重度缺水城市,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功能拓展,水資源短缺成為急需破解的新課題。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近年來,北京市采取保護水源、收集雨水、外部調水、提倡節約等措施,保證城鄉居民和工農業用水,實現首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水庫蓄水回升水質優良
北京這樣的水資源緊缺城市,水源地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北京的山區多是風景區,也是水源涵養區和保護區,大量休閑娛樂和度假的市民給山區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將垃圾污水帶給山區。
北京以水源保護為中心,劃定了60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實行了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控制源頭污染。在水庫周邊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設清潔小流域。
為使密云水庫保持優質地表水水質標準,北京市科技人員開展密云水庫富營養化防治體系研究,提出面污染源控制和內污染源消減的多項技術措施。這項技術集工程、管理以及生物、生態多種措施于一體,水資源保護效果明顯。
隨著一大批水質改善技術方案的實施和示范工程的建設,在保證正常供水情況下,密云水庫蓄水回升,水質優良。2008年年底,蓄水量超過11億立方米,水質保持Ⅱ類標準。
官廳水庫曾經是北京的兩大水源地之一,1997年因水質污染退出飲用水供水系統。針對官廳水庫的污染狀況,北京市有關部門先后確立2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20多項專題項目,形成了官廳水庫水體修復系統工程方案,目前已通過水利部組織的成果評估驗收。
#p#副標題#e#
雨洪利用納入總體規劃
北京一方面嚴重缺水,另一方面大量城市雨洪白白流失。
“將汛期的降水留住,開發利用雨洪資源是北京市多年研究的課題。動員全社會留住雨水,既可以減輕城市防洪排水的負擔,又可以利用雨水造福于民。”北京市水務局負責人說。
北京市水務部門將雨洪利用納入北京市總體規劃,在新建項目中,實施雨洪利用工程與建筑項目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交付使用的“三同時”管理。同時還編制了《北京城市雨洪利用技術導則》,出臺了《關于加強建設工程用地內雨水資源利用的暫行規定》。
為了留住更多的雨水,北京市開展雨洪利用示范工程研究,開發了初期雨水凈化技術、雨水滯蓄及控制排放技術、雨水回灌及入滲技術,這些成果在奧運中心區推廣應用,不僅增加了可利用水資源量,也緩解了汛期城區排水和河道的行洪壓力。
統計數字顯示,全市城鄉已建成雨水利用工程共1330多處,蓄集雨洪能力近8000萬立方米。目前,北京市城區通過建設下凹式綠地,硬化路面等方式收集雨水。郊區平原利用沙石坑、低洼地、老河灣、舊坑塘,通過疏挖整治,清除垃圾,溝通水系,收集雨洪。山區利用水庫、塘壩收集雨洪。
北京市建成了123個市級雨水情監測站,加密了城區監測網;建成了微波和光纜無線有線互為備用的網絡系統,實現了雨水情和其它信息的快速傳輸;建成了異地會商系統,提高了指揮調度水平,為北京平安度汛提供了保障。也為收集雨水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1] [2] [3] [4]#p#副標題#e#
晉冀輸水超4億立方米
2006年,北京市在密云水庫上游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黑河流域開展了退稻試點工作;2007年,密云水庫上游的張家口、承德市的赤城、豐寧、灤平三縣10.3萬畝水稻全部退出耕種。
上游退稻,就是為了密云水庫這“一盆凈水”。
為了彌補當地老百姓因此造成的損失,經與當地政府計算商定,北京市給予每年每畝550元的資金補助。
近年來,北京市和周邊地區落實國務院批復的《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通過采取節水、截污治污、水土保持、流域水資源調度等措施,加大密云、官廳水庫入庫來水,改善水質,增加兩大水庫蓄水量。截至2008年底,由河北、山西兩省多座水庫集中向北京輸水累計達4億多立方米。
另外,利用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工程,2008年9月起,向北京輸水3.3億立方米,為首都供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單位用水全部定額管理
北京是資源性重度缺水城市。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是破解首都缺水難題的戰略舉措,也是確保首都供水安全的必然選擇。2001年至2008年,全市用水量由38.9億立方米下降到35.1億立方米,其中使用再生水6億立方米,節水工作成效顯著。
[1] [2] [3] [4]#p#副標題#e#
在嚴格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全市所有非居民用水單位已全部實行計劃用水、定額管理。每年平均壓縮用水計劃指標3%-5%,此項管理措施每年節約新水1億立方米。對用水單位實行按月考核、超用水預警、超定額累進加價的管理制度。僅2008年,全市共對13800多戶用水單位發出提示預警4.5萬戶次。通過這種方式,社會單位提高了用水效率。
北京市還大力開發推廣節水新技術、新產品。目前,北京公共場所已基本普及節水器具,家庭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85%以上。2001年至2008年,全市實施節水技術改造980項,節水5300萬立方米;推廣園林節水微噴灌技術,節水1.2億立方米;普及推廣節水型用水器具420萬件套,節水1470萬立方米。(記者 孟為)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