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水利部辦公廳、水利部河湖管理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高質量發展中國行”之“2023建設幸福河湖”網評品牌活動走進湖南長沙,通過現場調研走訪,實地了解水生態改善如何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記者漫步于圭塘河畔,一幅人水相宜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飄逸舒展的“綠帶”與繁花似錦的親水棧道相映成趣,暖陽高照、微風輕拂,市民們悠閑漫步,孩童們結伴嬉戲,歡聲笑語撲面而來……
圭塘河全長28.3公里,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是瀏陽河匯入湘江前的最后一條支流,也是長沙市中心城區最長的城市內河。在許多“老長沙”的印象中,兒時的圭塘河不僅清澈宜人,還是捕魚捉蝦的好去處。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沿岸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直排入河,圭塘河成了“龍須溝”,多處水質長期為劣V類。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雨花區下狠功夫,治水截污。除了減少周邊市場、禽畜養殖等對河道環境的污染外,還在河兩岸地下建有40公里的截污干管,實現了截污網管全覆蓋。河兩岸200多萬平方米違章建筑被拆除,全線119個排口通過采取截污井、智能分流井等治理措施,實現了全截污,確保晴天無污水入河。
在河流中游,投資近10億元,建立羽燕湖段生態景觀公園,并在生態公園內利用地勢高差建了一個人工濕地——羽燕湖。濕地通過抽取河水進行疊級生態凈化,采取“食藻蟲控藻引導水體生態修復技術”,以食藻蟲吃藻控藻作為啟動因子,繼而引起各項生態系統恢復的連鎖反應,最終實現水體內源污染生態自凈功能。在生態景觀公園中還規劃建設了褐石風格的生態服務產業——悠游小鎮,分為濱水商業街、生態主題館、水岸風情街和漫生活館四大主題體驗區,通過市場化經營,滿足了后期河道與公園管理維護問題,實現了以園建園、以園養園。
在河流中下游,建設城市“雙修”及海綿示范公園項目。項目采取PPP模式,由長沙市雨花區人民政府授權雨花國有資產運營集團為政府方代表,與社會企業組成聯合機構,中標PPP社會資本方負責項目實施。總投資14.5億元,建設期3年,運營期15年。項目通過四大水處理系統,提升河道水質,實現留住水、凈化水、利用水。
近年來,雨花區積極探索創新治河模式,舉全區之力推動圭塘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圭塘河水質從劣V類到基本穩定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流域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記者在長沙縣果園鎮花果村了解到,果園鎮是著名戲劇家、國歌詞作者田漢先生的故鄉,鎮內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鎮域內四河交錯,分別是撈刀河、金井河、麻林河、潯龍河,小微水體共有1915處。
在實施河長制以前,因生豬養殖較多、村民生活污水直排等因素,花果村原來清澈的水塘變成了一口口黑臭水體塘,水葫蘆泛濫成災,每到夏天蚊蟲滋生,群眾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部分村民甚至移居他處。
為了解決這一“頑疾”,花果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采用生態綠色理念開展小微水體治理,按照“一戶兩池(化糞池+隔油池)源頭控污、一渠一地(生態渠+濕地)中途凈化、兩池一島一帶(沉淀池+生物復合制劑池+生態浮島+植物綠帶)末端修復”的治理方式,通過建設三格、四格化糞池、隔油池、沉淀池、生物制劑復合圍堰池,將生活污水、糞污水、餐廚水等分類收集、多層次處理,做到達標排放。同時,通過生態濕地、生態浮島等設施和底泥修復等技術,激活并充分發揮水體和植物的凈化能力,修復水生態。
“2022年開始,我們通過開展小微水體治理,把周邊47戶村民的生活污水進行統一處理,再配合美麗鄉村建設,讓整個生態環境都好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們引進與周邊環境配套的商業模式,不但解決了部分村民就業問題,還將商業整體營業額的3%分發給村民,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另外,引入的商業公司還將持續對村內的生態環境進行投資、建設。”長沙縣果園鎮花果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河長馮廣告訴記者。
據了解,長沙縣始終堅持以系統治理優水質,按照政府投、社會籌原則,融資31億元,開展“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抓節水”的“五水共治”專項行動,分年度鋪排458項流域綜合治理任務和192項截污提質項目,城鄉污水處理能力從42.63萬噸/天提升到96.96萬噸/天,并同步實施標準化、物業化、智能化管護,河湖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
與此同時,長沙縣各鎮街以河湖水體管護治理為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打造河湖岸線產業鏈,做到“靠河吃河、靠水吃水”,助力村民實現生活富裕。全縣已有規模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景點73家,每年接待游客超866萬人次,經營收入超22.8億元,優美的水環境為農村發展增添了強勁動能。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