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是中國同發達國家先進雨水管理理念接軌的中國方案。實踐證明,建設海綿城市是統籌解決我國內澇問題和缺水的必然要求。筆者基于實踐中對海綿城市與景觀的融合,劃分了四個階段,分別是認知階段——海綿城市設施景觀化,融合階段——海綿城市效果景觀化,生態化雨水管理階段——海綿城市與景觀雙融,海綿城市概念普及階段——海綿城市成為景觀的一部分。
從2021年到2023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連續三年開展了三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筆者也參與了不同城市的海綿城市項目規劃設計。融合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筆者提出了基于海綿城市的“新生態設計理論”,并將其劃定為第三代設計理論。筆者認為的第一代設計理論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在農業文明時代、基于人的尺度的、順應自然的生存智慧設計方法。第二代設計理論是以歐美為代表的,在工業文明時代、基于工業和城市發展需要的、解決聚集人群基本生活的、以工程科學為基礎的、按照工程標準規范的、能夠“改天換地”的設計方法。而第三代設計理論——新生態設計理論,是工業文明高度發達進入生態文明時代背景下,通過中國雨水管理方案實踐探索而來,它與海綿城市有著高度的關聯性。
新生態設計理論強調效果導向,以傳統工程標準為底線而又顛覆傳統工程標準,以人的體驗效果為目標,以評價標準為準繩。強調動態平衡,在以安全為剛性約束的基礎上,同時注意項目冗余與彈性發展,以正反驗證為手段。強調生態與人的深層互動,生態是新時代人類美好生活需求的核心要素,人類活動可以沉浸在生態環境中,同時,沉浸在生態環境中的人的生活方式,要保護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實現“藍綠灰”的融合協調。強調可持續性,注重現狀的低影響開發,注重建設的低成本探索,注重作品的高質量呈現,注重運營的低消耗和自然調節。總之,筆者給“新生態設計理論”的初步定義是:一種以生態為核心,以原生態邏輯為基礎,強調“藍綠灰”和人動態平衡的新設計方法。
新生態設計理論實踐與海綿城市實踐一脈相通,需要多專業高度融合,打破建筑景觀結構水暖電的專業邊界,整體進行規劃設計。需要實現工程行業目標高度統一,打破水利、水務、建設等行業邊界,統一進行規劃設計。這是由新生態設計理論強調效果導向的本質決定的。而海綿城市的效果導向,做了很好的先行實驗。《室外排水設計標準》明確規定:“雨水系統應包括源頭減排、排水管渠、排澇除險等工程性措施和應急管理的非工程性措施。”《城鄉排水工程項目規范》明確規定:“城鎮雨水系統的建設規模應滿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和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的要求。”源頭減排和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主要是建筑專業、景觀專業和排水專業的深度銜接。排水管渠和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主要是排水專業。排澇除險和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需要排水專業、規劃專業、景觀專業和水利行業的聯合設計。而應急管理和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需要水利、水務、規劃、智慧和氣象的共同參與。綜上所述,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新型城鎮雨水系統建設,在以統籌解決降雨重現期下的內澇問題為效果導向的目標下,除了涉及水務行業和水利行業,還需要建筑景觀專業,是一個多專業、多行業融合的工程。海綿城市這種多專業多行業的融合設計實踐,孕育了新生態設計理論的融合設計方法。
筆者在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實踐中,對新生態設計理論的融合設計方法進行了探索。采用“+海綿城市”的思路,將某片區的主題定義為安全和發展,打破行業和專業束縛。該片區的首要任務是水利工程的流域水安全問題:建生態河堤、拆生活攔水壩、清理河床,其次是水環境綜合治理問題:有排水工程的雨污水分流改造,也有水利工程的生態河堤生態河床建設等。同時,在城市設計中融入規劃方法和景觀理念,將結合河床急流槽建成親水步道,結合邊坡的雨水徑流組織實現河岸的景觀主題特色化,結合旅游城市定位建設低影響開發的連續的不濕鞋的慢行體系,串聯溫泉城、街角公園、親水水庫公園和郊野水庫公園,從而實現旅居人和本土居民有環境辨識度的更高品質生活體驗。在該片區的實踐中,筆者主要是將水安全與生態資源體驗結合起來,將在地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統一起來。而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就是堅持因地制宜,以場地和需求而不是以專業和行業為出發點,從而突破專業和行業的束縛,實現“+海綿”的整體效果。
新生態設計理論方法實踐,在我國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和成功的制度經驗。住房城鄉建設部近幾年在關于完整社區的創建、城市自體檢評估機制以及出臺的各類評價標準,都超越了歐美主導的工程以滿足設計規范標準的局限,在我國建立了有特色的以美好生活為目標的效果導向機制。筆者認為,新生態設計理論是一種適用于新時代新階段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新設計方法,具有普世價值,可作為一種中國方案進行總結發展。
劉雄
天津市景觀協會副會長、海綿城市專委會主任、海綿城市測評中心主任,“中國建設智庫”專家,第三代設計理論——新生態設計理論的提出者和踐行者,“新生態設計”與“大熊治水”品牌創始人。廣泛參與全國各地海綿城市建設,為多個海綿城市試點示范項目提供了技術指導。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