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山東省泰安市生態環境局開發區分局(以下簡稱開發區分局)遵循“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通過壓實治水“四本賬”,深入推進水環境治理,全力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態卷”。
實行“三水共治”,理好“統籌賬”。開發區分局實行“保飲水,護河水,治污水”的治水策略,構建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工作的新格局。采取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舊縣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彩山水庫(泰城備用)飲用水水源地、14處“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開展規范化建設,不斷提高水源地環境監管水平。開展“堅守斷面保碧水”專項行動,對鳳凰湖及支流污染源進行排查,開展工業園區雨污管網大排查,解決管道破損錯接等問題4個,推進沿河一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加快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以污水來源、村莊規模及現有設施、村民需求、氣候條件、地形地勢和經濟水平等為基礎,形成摸底框架,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進行全面摸排,擬定整治范圍與內容,認真謀劃制定農村污水治理“作戰圖”,掛圖作戰,分步實施。2023年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的村莊為143個。
加大機制建設,算好“底數賬”。針對水污染防治由干流治理為主支流治理為輔,逐漸轉向“毛細協管”治理為主的變化,對主要河流及時開展分段查污溯源,開展轄區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回頭看”,提升全區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2023年以來,累計巡查入河排口90余處,排查河流岸線長度約120余公里,通過現場踏勘、無人機走航等方式,詳細記錄每個入河排污口的名稱、位置、地理坐標、排污類型、排放去向等信息。制定《2023年開發區黑臭水體排查工作方案》,組織鄉鎮、村莊排查水體共計40余處,建立“一河一檔”,詳細記錄水體所在位置及水質情況,實現有水之處應查盡查,摸清“水體”家底。
加大幫扶指導,記清“治理賬”。對涉水企業開展排查,特別是對涉水企業廠區內污水管網、雨水管網進行自查,建立排查臺賬20個。規范污水排口設置,清理雨水入口遮擋物和雨水管道、排水渠的淤積物,避免倒灌造成的雨污混流。加強污水處理廠運維管理,落實企業污染治理主體責任,確保處理設施穩定運行,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按照行業構建“一對一”服務機制,用有解思維協助解決水治理遇到的疑難點問題,日常巡查實現清單化管理,確保有問題早發現、早整改、早反饋。截至目前,共排查出涉水問題40余個,交辦相關部門10余個。
減少污染排放,做實“成效賬”。將水質在線監控系統與手工加密監測有機結合,對重點河流斷面、入境重點河流和鳳凰河定期進行監測,共設置26個監測點位,實時監控水環境質量狀況,發現問題及時分析、閉環解決,形成“在線監控、追蹤溯源、立即整改、快速反應”閉環機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等重點項目建設,實施農村污水處理規劃、設計、建設、運營與管理一體推進。按照“誰超標、誰賠付,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以全區域內主要河道為依托,以各鄉鎮出、入境為節點,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并通過“回頭看”行動,及時查漏補缺,鞏固和提升整治成效,確保全面改善和提升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