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十堰市景區型村莊名單,鄖西縣觀音鎮劉家灣村榜上有名。“美麗村落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劉家灣村村民李女士感慨地說:“以前我們農村人羨慕城里人的生活,現在反過來了。”
近年來,劉家灣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資源稟賦,挖掘七夕文化,發展文旅產業,把劉家灣變成了城里人的詩和遠方,村里人的和美家園。
前不久,十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底,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6.04%,農村環境整治基本實現全覆蓋。
治好水 以“小河凈”保“大河清” “澆肥只需打開三格化糞池小蓋板,澆水用小濕地里的水,都非常方便。”日前,在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康家村一大片菜地旁,十堰市生態環境局茅箭分局局長胡華鵬指著一套小型污水處理設施介紹說:“這是我們采取水沖式廁所+三格化糞池+沉淀池+小濕地的‘四件套’改廁模式,室內干凈衛生,室外澆肥澆水方便,深受廣大群眾喜歡。”
茅塔河位于丹江口庫區入庫河流泗河中上游,而泗河是入庫河流之一,其自南向北依次為生態區、農業區、城市區,山、水、村、田、園、城一體,是完整人居單元、有效空間統籌單元,具有典型示范帶動作用。2023年5月,被納入全省5個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之一。
為進一步凈化茅塔河水質,以“小河凈”保障“大河清”,十堰市茅箭區按照“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治理目標,在茅塔河小流域建成污水處理設施202套,實現全域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絕不讓一滴污水入河。
為讓更多小流域“更清更凈”,去年底十堰市小流域綜合治理啟動“擴面”工作,浪河、龍泉、枧堰溝、霍河、龍王河、盤峪河、歸仙河、瓦房河等8條小流域納入十堰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涵蓋全市8個縣(市區)。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十堰以“小河凈”保“大河清”的實際舉措之一。
記者了解到,十堰境內大小河流2489條,直接入庫的漢江一級支流有堵河、金錢河、東河、天河、曲遠河、神定河、淘谷河、泗河、劍河、官山河、浪河等11條。水環境保護壓力大、責任重。
為確保一江清水入庫,十堰不斷壓緊壓實各地保水護水責任。2023年,十堰持續對10個縣(市、區)重點支流全域實施縣域跨界斷面水質考核,考核指標包括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3個,全市28個斷面納入其中,通過每月考核倒逼責任落實,推進各重點支流水質持續改善。
十堰不斷向下傳導保水護水工作壓力,每月對全市125個鄉鎮實施鄉鎮跨界斷面水質考核,實現鄉鎮跨界斷面水質考核全覆蓋。十堰對各斷面水質變化情況,作為各鄉鎮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重要依據。
十堰還每月對重點支溝實施分片包干排查整治,其中十堰城區梳理重點支溝88條,每條支溝均明確具體包保責任,“一溝一策”對癥施治,并首次將汛期污染強度納入抽檢。
多年來,丹江口水庫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及以上標準,全市27個省級以上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其中達到或優于Ⅲ類斷面26個,比例達96.3%,全市125個鄉鎮跨界考核斷面與28個縣域跨界斷面年均值全部達標。
管好水 機制創新守護“綠水青山” 2023年,十堰全市生態環境立案214起,下達處罰決定書138件,罰款金額940.2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4.6%、15%、49.9%。這與十堰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方式,成立全國首個“南水北調水源區生態環境警察支隊”,不斷完善生態環境違法案件定期移交、常態化會商等機制密不可分。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最大的功能是生態功能、最大的價值是生態價值、最大的優勢是生態優勢、最大的責任是生態保護責任。
十堰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藍勁松說,近年來,十堰不斷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壓實生態環保責任,使各級黨委政府、各相關單位重視生態環保工作蔚然成風。
早在2014年,十堰市就出臺環境保護“一票否決”辦法,明確12種被“一票否決”情形,曾對兩個單位實施“一票否決”,對多家單位實施“一票否決”預警,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
近年來,十堰積極探索建立高規格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工作機制,由市委書記任第一主任、市長任主任,出臺《十堰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十堰市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考核辦法》,委托國家權威機構作為第三方機構,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和重點市直部門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履職盡責情況開展考核。
十堰市還實施水環境質量橫向生態補償實施辦法,全市每年歸集3300萬元,對10個縣市區的地表水考核斷面的水質達標率進行年度考核和資金獎懲,對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同步實行涉水建設項目限批。
十堰建立12345政府熱線與12369環保投訴舉報聯動工作機制,實現12345平臺信息與環境執法一體化平臺的數據“直連”,有效打通“信息壁壘”;出臺生態環境違法案件有獎舉報辦法,全年辦理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案件11件,獎勵金額5950元,環境違法線索來源渠道不斷拓寬。
為強化生態環保監管,杜絕“人情風”,有效避免“熟人”束縛,十堰創新生態環保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在全省率先試點生態環境分局長異地交叉任用。
十堰市人大還出臺《十堰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十堰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等地方法規,使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以更好地守護十堰的“綠水青山”。
用好水 “水產業”分風生水起 去年11月18日,北京一輕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正式投產,標志著丹江口市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又翻開嶄新一頁。
丹江口市是我國北緣地區最大的鮮食柑橘生產基地和湖北省重要的柑橘產區,經過多年發展,柑橘種植面積30萬畝,總產量30多萬噸,產值約6億元。
丹江口市的柑橘產品暢銷華北、東北、西北和中原地區,每年出口到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達5000噸以上。柑橘已成為丹江口市面積最大、產量最多,最具發展潛力、最有發展優勢的農業產業,也是丹江口市最重要的富民產業之一。
如何提升柑橘產業價值,推動柑橘向水果深加工轉化。2022年,丹江口市成功引進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在水都工業園內投資,建設柑橘深加工項目。
該項目投資約3.5億元,建設開發年處理2萬噸蜜橘的全橘加工產業,規劃新建1條陳皮茶飲料、7條桶裝和瓶裝水生產線,主要生產HPP果汁、高端瓶裝果汁等飲品,以及橘皮處理、橘油加工等全橘產品。
北京一輕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尹海勇說:“每年可生產茶飲料、高端飲用水等飲品30萬噸,預計滿產后年需柑橘約1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約10億元。”
多年來,丹江口市依據丹江口水庫充沛的天然飲用水資源和“中國好水”金字招牌,大力引進相關企業,已成功打造水資源及與水有關農副產品加工規上企業26家,產值70億元以上。
丹江口市水產業發展是十堰市水產業發展的縮影。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形成區、涵養區、純調水區,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十堰著力做好水的文章,永續護好用好一庫碧水。
在竹溪縣桃源鄉丹霞山,芙絲(湖北)飲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全自動生產系統正開足馬力,進行自動消毒、灌裝、包裝、裝箱……芙絲是高端礦泉水代表,原產挪威。如今,芙絲(湖北)飲品有限公司已擁有10條生產線,每天生產礦泉水近40萬瓶。
早在20年前,農夫山泉就來到丹江口市投資興業。如今,已經建成3個工廠,21條生產線,年產能達530萬噸。在房縣,黃酒全產業鏈產銷值去年突破30億元。
2023年5月,十堰市發布《突破性發展綠色食品飲料產業三年行動(2023—2025)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稱,到2025年,力爭綠色食品飲料綜合產值突破1000億元,其中加工產值突破700億元,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飲料加工優勢區。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