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城市發展的底色,是未來發展的亮色。對于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來說,綠色發展既是一種主動選擇,又是一次次的倒逼式創新。
5年前,低影響開發理念探索性地融入城市建設。沒想到,從中心綠廊起步,灃西新城成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
3年前,灃西新城選擇干熱巖供熱這種新技術。沒想到,在灃西新城實踐后,因其治污減霾效果明顯,被評為2016年陜西省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項目之一。
2017年,綠色能源互聯網被灃西新城提上日程。之前布局的地熱能、太陽能等分布式能源,以互聯網為支撐,重新定義城市能源利用結構。
創新突破陳規,讓越來越多的“沒想到”落地成真,成為灃西新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有力支撐。
海綿城市: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熱島有緩解
海綿城市到底能“吸納”多少雨水?灃西新城的統一路給出了答案:在實施海綿道路提升改造前,下雨時統一路道路積水問題嚴重,嚴重時有50厘米高,對群眾出行造成很大困擾。
2016年,灃西新城對統一路進行海綿城市提升改造,疏通原有雨水管網,將馬路兩側傳統綠化帶改造為下凹式綠化帶,將雨水溢流口設置在綠化帶中。改造完后,這條道路就再沒出現過下雨“看海”的情況。
2015年,灃西新城獲批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通過兩年時間,目前灃西新城初步形成涵蓋“源頭(地塊項目)、中途(市政道路)、末端(中心綠廊)”、“點、線、面”結合、系統性較強的雨水系統網狀脈絡,形成雨水系統組織連片和區域連片展示效果較好的海綿城市示范展示區,通過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資金制度和技術體系標準,有利推動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推廣應用。
截至目前,22.5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已累計完成海綿型小區與園區50余萬平方米,海綿型道路35公里,海綿型公園綠地約80萬平方米,防洪治理類及水生態修復類項目約20公里,累計完成投資11.85億元。根據西咸新區海綿城市綜合管控平臺監測結果可見,灃西新城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內對雨水的消納、滯蓄、凈化效果明顯,內澇積水顯著改善,城市熱島效應有所緩解。
干熱巖供熱:
零排放的新能源走入百姓家
灃西新城在留住雨水的同時,大力推廣具有零排放、分布式、成本低、可兼容等優勢的干熱巖清潔能源供熱技術,在冬季實現了“綠色供暖”。
干熱巖供熱技術是一項新技術,通過金屬換熱器,從地下2000米深處的高溫巖層直接傳輸熱量,不提取地下水,沒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
2015年灃西新城在同德佳苑建設完成全國首個干熱巖供熱PPP項目。經測算,2016年冬季采暖季,同德佳苑采用干熱巖技術為5.6萬平方米供熱,室內平均室溫23度,減少標準煤燃燒896噸、二氧化碳排放2408噸、二氧化硫排放7.6噸,減排效果顯著。
干熱巖供熱的成功實踐,堅定了灃西新城走綠色能源發展道路的信心,區域綠色能源互聯網建設走到人們面前。“能源互聯網就是在源頭上為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等分布式能源提供一個接入渠道,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區域能源供需科學穩定的動態平衡,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開放智能綠色能源互聯網模式。”灃西新城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洪濤說。
作為試點,灃西新城將率先在總部經濟園區和400萬平方米的建筑物上,構建以地下深層、淺層地熱能為主導,以太陽能、風能為補充,以新風系統、儲能技術、毛細管輻射生態空調技術集成應用為特色,以智能電網為保障,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具有灃西特色的綠色能源互聯網體系。
增綠減霾:
營造特色城市綠色景觀系統
向地下要清潔能源,向地上要綠色空間,灃西新城把海綿城市建設與傳統綠化相融合,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綠色景觀系統。
灃西新城從第一個綠化項目開始,就加入低影響開發的理念,把灃河和渭河作為兩條大的生態景觀帶,形成一條聯通灃渭兩河全長6.8公里的中心綠廊,又在核心區規劃了一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園作為城市綠肺,以環形公園、道路林帶、街頭綠地作為生態基底,把立體綠化和屋頂綠化作為延展,形成了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可復制可推廣的綠化模式。
截至目前,灃西新城已完成綠化面積240萬平方米,今年春季以來新增綠化面積3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到了40%,垂直綠化達到20公里,完成屋頂花園5500平方米,栽植喬木約26萬株。目前,灃西新城正持續推進綠化示范路建設,力爭在年內實現新增綠地10000畝,最終形成“開門見綠、處處見綠”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