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山東省青島市李村河,微風拂過清澈的水面,泛起陣陣漣漪,兩岸抽出新芽的柳枝低垂飄動。河畔的黨建主題公園,不少市民帶著老人孩子散步、曬太陽。誰能想到,眼前這條美麗的河道曾因季節性缺水、污染負荷過大,成為市民嫌棄的臭水溝。近年來,當地通過截污控源提升入河水質,中水回補破解無穩定水源難題,將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一條穿城而過的“碧帶”。如今,李村河中的水生生物已恢復至350余種,平均植被覆蓋度超過70%。李村河的蛻變,正是山東省不斷加強水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人水和諧共生的生動詮釋。
3月7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在青島市召開2024年全省水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總結全省2023年水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績,部署2024年及今后一個時期重點工作。與會人員現場觀摩了青島市李村河中水回補、以水活水示范工程和靈山灣成功創建美麗海灣情況。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翠榮在會上指出,近年來,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在面對諸多挑戰時,共同努力,逆勢而上,水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始終保持向上向好的態勢。2023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4.3%,再創新高;省轄黃河干流連續8年保持二類水質;南四湖、東平湖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均為100%,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入海河流總氮總體同比明顯改善,全省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5.6%,同比提升10.2個百分點,歷史性位列全國第三。今年是推進“十四五”規劃落實的關鍵一年,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切實增強抓好水環境質量改善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鞏固拓展穩中有升良好態勢,為建設美麗山東、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水統籌”重現清水綠岸美景
水環境是保障水資源可利用、水生態可維持的基礎,治理好水污染、保護好水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
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專員、一級巡視員羅輝說:“去年以來,山東省生態環境系統繼續發揚‘嚴真細實快’工作作風,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切實抓好重點河流、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治理保護,以更高站位、更嚴標準、更實舉措,推動全省河湖和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努力把人民群眾記憶中清水綠岸的美景帶到現實中來。”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堅持更加精準開展生態環境治理,接續開展冬春季水質保障和汛前河湖水質隱患排查整治,采取清理、打撈、補植等措施修復河湖生態,有效避免冬春季水質反彈、單月極值等現象發生。聯合省直4部門開展2023年度汛前河湖水質超標隱患排查整治,“全覆蓋、無死角”排查河湖2627條。強化入海河流總氮治理,組織開展專項行動,督促入海河流沿岸城市現場巡河累計10萬余公里,對沿河污水處理廠“飛行監測”“飛行執法”8千余次。組織開展入海河流總氮治理研究,指導相關市編制實施60條入海河流(段)“一河一策”總氮管控與治理方案。自2023年10月份以來,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建立了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發現和督導幫扶解決機制,今年又實行每月陸海統籌、聯合會商。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袁成金介紹,山東省突出抓好重點區域領域,積極推動南四湖治理保護,推動流域4省統一排放標準,形成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良性治理格局。全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全面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建立起覆蓋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管”全過程的長效管理機制。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主動推進部門協調聯動,聯合多部門開展“碧海2023”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護航黃河2023”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執法行動,對污染損壞海洋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形成強大震懾。積極推進“兩個清零一個提標”,會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開展2023年度全省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協調溝通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積極推動山東省城鎮污水處理廠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出臺。有序推進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與工信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化工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推動提升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效能。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韓凱說:“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系統貫徹‘三水統籌’理念,梯次推進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東營、煙臺、濟寧、臨沂成功入選國家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探索實施重點河湖水生態調查評價,對黃河、南四湖、小清河、沂沭河四大流域開展春、夏、秋3季的水生態調查,全面摸清重點河湖水生態狀況底數。”
因地制宜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漫步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的靈山灣,耳邊濤聲不絕,海面浪花騰雪。自2016年開始,當地通過實施藍色海灣整治,把靈山灣打造成“水清、灘凈、島秀”的美麗海灣,成為廣大游客的“打卡地”和市民的“會客廳”。2022年,靈山灣入選首批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靈山灣的改變,是山東省各市不斷加強水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合力書寫人水和諧新篇章的一個縮影。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吳泓洋說:“山東省在做好減排降污‘減法’的同時,積極做好生態修復‘加法’,把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實踐,陸海統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第二批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中,入選案例總數位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山東省各市在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全力推動流域污染防治,積極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典型。會上,濟南、青島、威海、聊城、濱州、菏澤等市以及東營市墾利區、濟寧市魚臺縣分別從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加強污染源頭防控等方面做了交流發言。
濟南市突出規劃引領,強化頂層設計,壓實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屬地管理責任,抓實隱患排查整治,深化入河排污口監管。2023年全市21個國、省控斷面水質連續五年實現100%達標,其中,10個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連續三年保持100%,水質指數為4.59,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濱州市按照“水里的問題陸上治、海里的問題聯合治”工作總思路,深化陸海統籌、河海共治,扎實開展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專項行動。2023年近岸海域優良水體比例93%,高出目標16.4個百分點,實現歷史新突破。
青島市堅持陸海統籌、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推動靈山灣榮獲首批國家級美麗海灣第一名,嶗山灣榮登首批省級美麗海灣榜首,李村河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威海市將精致理念融入美麗海灣建設,桑溝灣入選國家級美麗海灣,雙島灣-威海灣、陰山灣-馬蘭灣入選首批省級美麗海灣,北部海域實現美麗海灣全覆蓋。
聊城市堅持河湖統籌、水陸共治,配套制訂水質提升方案,厘清責任方、施工量和路線圖,推動全市上下齊抓共管,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推進上下游、左右岸協同共治。2023年,省控以上考核斷面連續三年全面消除Ⅴ類及以下水體,徒駭河、馬頰河、衛運河年均水質均達到歷史最優水平。菏澤市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水,凝聚“管水”合力,健全“護水”機制,完善“治水”設施,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全市水環境質量指數5.09,列全省第4位,同比改善9.17個百分點,改善幅度為全省第一。
東營市墾利區嚴格落實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理念,抓好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環境全程管控,水生態多元保護,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2023年黃河入海口灣區入選第一批省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濟寧市魚臺縣扛牢南四湖治理保護政治責任,實施全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先后獲評國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縣、全省首批“整縣域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重點縣。
會議期間,各市還圍繞黃河河道外生態補水、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及美麗海灣建設等工作開展了座談交流,分享成功經驗,剖析矛盾困難,探討推進工作的措施路徑,可謂是“干貨”滿滿,大家紛紛表示,將認真學習借鑒、找差補短。
鍥而不舍厚積人水和諧生態優勢
202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之年,也是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一年,做好水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會議強調,全省生態環境系統要充分認清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的重大意義,深入貫徹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方針,做好持續強化水質日常監管,全力保障近岸海域水質穩定,全力完成入海河流總氮濃度削減目標等17項工作,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動力,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確保全省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要正視問題,切實增強抓好水環境質量改善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充分認清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正視水質改善成效不夠穩固、近岸海域水質易受特殊天氣影響而波動、生態流量保障程度不高等矛盾問題,強化系統觀念,突出源頭治理。加強溝通協調,鞏固拓展水和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管發展、管生產、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要求,持續打造統一謀劃、統一監管、部門協同的共治局面。
要夯實基礎,持續厚積人水和諧生態優勢。大力發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統籌兼顧國控和省控、干流和支流,落實落細各項基礎性工作,創造性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打基礎、謀長遠,出實效、創實績,真正做到對歷史和人民負責。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