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熱心市民紛紛通過網上發帖、致電等方式,為做好濟南“水”文章建言獻策:一方面通過科學治水消除水澇災害;一方面合理利用泉水,彰顯泉城特色。
熱心網友“李解”連續3次在舜網發帖,積極為《政府工作報告》出謀劃策。“李解”說,據氣象資料記載,濟南雨季最大單日降水量在160毫米左右,而我國南方不少地區最大單日降水量在200至300毫米,但人家沒怎么樣,我們卻容易被淹。這與濟南的地理環境有直接關系。濟南地形是東西長,南北窄,地勢南高北低。最北面是地上懸河——— 黃河。只要下雨,全市幾乎所有的雨水都排入小清河。“李解”認為,應跳出防汛謀防汛,科學治水,把城市防汛與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黃河的防汛抗旱等工作結合起來,并提出如下建議:
開河。在經十路與二環南路之間,選擇適當位置開辟一條與小清河相對應的人工河道。東西方向分別與章丘、長清境內的水庫或湖泊相連。
這樣,在降雨過程中,南部山區形成的山洪,不再穿越市區河道流入小清河,而直接流入這條河。通過它流入章丘、長清的水庫或湖泊等洪水滯蓄場所,從而大大減輕小清河的壓力,達到泄洪目的。
疏渠。強化雨水收集和排澇工程設施建設,并繼續加大對大柳行河、興濟河、全福河、臘山河等河道水渠進行防洪截污等綜合整治,拓寬改造河道,實施清淤除障,解決卡口瓶頸,確保洪水及時外排。同時,對上述人工河道以北的部分地區實施雨水管網改造,使這些地區的積水可以通過排水溝流入河道,從而有效解決排澇問題。
引水。近期目標是:在修建該人工河道的同時,設置相應的水閘,通過水閘使小清河水通過臘山河、興濟河、大柳行河、全福河等注入此人工河道,同時也讓玉符河與此河相連,從而保證濟南周邊的水系循環起來。干旱時,可通過玉符河引入黃河水,通過小清河引入南水北調的長江水,再加上濟南噴涌的泉水,可以徹底解決濟南的“缺水”問題,保證城鄉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同時也解決了章丘、長清兩地的農田灌溉問題,為農民增產增收創造良好條件。中期目標是:在南水北調東線途經的平陰、長清的洼地地帶,建設一個大型水庫,實現多個水系的綜合調度與調蓄利用。這樣,一方面可以配合小浪底工程的“調水調沙”行動,引入水庫的清水清除河道淤積,彌補黃河水“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的不足,改造地上懸河,減少黃河河床不斷上漲帶來的威脅;另一方面可以為小清河的航運恢復以及與京杭運河的聯航奠定水資源基礎,進一步強化濟南的交通樞紐優勢。遠期目標是:將平陰、長清的洼地地帶新建的水庫里的水引到南部山區,增加水庫蓄水,同時對水庫進行相關改造,進行供電與供水的聯合開發。這樣,既能調整濟南的能源結構,改善空氣質量,又能豐富南部山區的水源,滿足“節水保泉”的需要。
添景。為包括小清河、人工河道在內的所有河道添加景色,使小清河、人工河道成為一對集“泄洪、排澇、灌溉、航運、休閑、旅游”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人工姊妹河。一是開通護城河到興濟河、臘山河、大柳行河、全福河、大辛河等河道,增加泉水的利用率,實現泉水“先觀后用”的泉水氛圍;二是對市區所有河道兩側進行綠化美化,突出節點景觀建設,栽植市樹——— 柳樹,種植市花——— 荷花,形成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觀長廊”;三是沿著河岸分散設置多處游艇碼頭,開展以電瓶船和游船為主的租賃業務,實行水陸聯運。既提升濟南的整體形象,又改善市民的生活質量,還會大大加速濟南的“泉水申遺”進程。“李解”建議,在實施前,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和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深入分析論證,參考和研究修建濟南市人防工程和地鐵的有關資料,防止對泉水噴涌造成負面影響;實施過程中,與周邊修建鐵路等需要大量回填土的單位聯系,達成相關協議,由濟南市指定位置、免費供土,由相關單位負責挖掘和運輸,從而達到降低成本、實現共贏的目的。
市民羅先生致電12345市民服務熱線說,濟南以泉水而聞名,但目前只能到公園才能品嘗到泉水,希望相關部門采取措施,把每天噴涌出來的泉水引進千家萬戶,讓更多的居民喝到泉水,真正體現泉城特色。
市民傅先生希望利用好泉水,增設泉城居民取水點。具體方案是:在黑虎泉的周邊增設取水點,不要都集中在黑虎泉南邊的一個取水點上,還有五龍潭、趵突泉、琵琶泉也都應該增設取水點。另外,建議濟南泉水水系循環不要只限制在從護城河進入小清河,多在城市內循環幾圈,以體現濟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