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渝治水應用系統上,河流實時水環境情況一目了然。新華網陳雨攝
新華網重慶4月11日電(陳雨鄧佳星)在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指揮中心內,巴渝治水應用系統高清大屏幕上,全市510條河流的水環境狀況一目了然。“得益于這個系統,水污染問題發現的平均時間由原來的七天縮短為24小時,處置效率提高80%。”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水環境處副處長盧利說。
今年3月19日,巴渝治水應用系統發布預警信息:川渝跨界河流銅缽河上河壩國控斷面出現氨氮、高錳酸鹽指數超標。系統將問題清單派發給梁平區生態環境局。梁平區立即做出排查響應,并將問題清單派發四川大竹縣生態環境局同步開展沿河排查。
梁平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現場排查后發現,銅缽河干流的碧山場鎮河段的雨洪排污口存在異常排水的情況。隨后,梁平區住建部門和碧山鎮共同排查核實,確認是排污口上游二級管網破損,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修復。四川大竹縣同步排查,發現某養殖場糞污儲存設施破損,糞污流入河道。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督促養殖戶采取應急措施阻止糞污外排,并會同縣農委對養殖場糞污儲存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3月21日,上河壩國控斷面水質達標,梁平區提請銷號。巴渝治水應用系統監測結果顯示上河壩水質穩定達標,沒有影響下游均灘壩斷面水質。
上河壩國控斷面水質問題的及時處置是巴渝治水應用系統見實效的生動實踐。盧利介紹,去年4月,按照全市數字改革部署要求,針對治水工作中出現的治污力量分散、治水聯動困難等問題,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謀劃開發巴渝治水應用系統。該系統聚焦治水核心業務,通過流程再造、體系重構,打造水環境“感知—預警—治理—考核—評價”5個應用場景,推動治水工作實現整體智治。該應用被納入數字重慶建設重大應用“一本賬”,并于2023年12月試點上線。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該系統打破數據分散的壁壘,融合了農業農村、水利、住建等22個市級部門的57類數據。目前,該系統已累計上傳數據1.5億條。“通過融合多個部門的數據,該系統建立起了‘空天地’一體化智能感知網,感知數量擴大。”盧利說。此外,該系統基于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從流域系統性出發,探索構建“污染源—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的鏈式閉環關系,摸清整個排污通道,為精準溯源提供有力支撐,問題溯源效率提高80%。
依托該系統,目前重慶已建立水環境問題“發現—交辦—整改—銷號”閉環管理機制,實現“地表水水質監測異常處置事件”三級貫通,問題一鍵交辦,24小時處置應答,48小時自動督辦。
不久前,巴渝治水應用系統獲評2023年度數字重慶建設優秀應用,生態環境部已在全國推廣“巴渝治水”經驗。接下來,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將深化拓展“巴渝治水”應用,加快構建一體化、全鏈條的治水綜合場景應用,以數字賦能推動治水工作實現整體智治。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