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匯處,分屬內陸河、黃河和長江三大流域,70%的國土面積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據統計,我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79毫米,是全國降水量的43%,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量為271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7位,人均和畝均水資源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和1/4,加之流域分配耗水指標遠遠低于自產水資源指標,水資源緊缺和水指標限制成為制約甘肅發展的一大因素。
隨著甘肅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結構分布比重也隨之變化,用水總量日趨上升,流域水資源開發不堪重負,“地表水不夠,地下水來湊。”就成為普遍現象,加之部分地區采用地下水農灌和工業生產用水,導致地下水下降嚴重等問題。
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指出甘肅省涉水問題,一方面現狀用水缺口大,部分內陸河流域開發利用程度高,部分地市實際用水量超出甘肅省下達的用水總量考核指標,違規為限采區內地下水取水井發放取水許可證等涉水資源問題。另一方面,環境基礎設施欠賬多,甘肅一些地方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行重視不夠、工作不力,部門責任不落實。諸如出現生活污水未收集直排河道、雨污未分流通過溢流進入河道、工藝簡單設備老化超負荷運行等因素導致超標排放進入河道等問題,嚴重影響水環境質量改善。
甘肅省開展的例行督察和派駐監察中發現,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交織,互相影響。例如存在河道內水域建設影響行洪的建筑設施、河道內無序采砂、灘地上種植林木、河道管理范圍內亂倒廢石等河湖“四亂”問題。個別調蓄水庫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域重疊,農灌和工業用水逐年大幅上升,水庫淤積嚴重庫容減少,灌區灌溉用水、工業用水、綠化用水、生態流量下泄等供需矛盾突出。同時,《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各項管理要求落實不到位,水生生物資源調查和生存環境的調查監測薄弱,涉保護區建設項目生態補償措施不到位。此外,部分區域節水為統籌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大搞管灌、滴灌和硬化引水渠道,從“大動脈”至生態空間的“毛細血管”完全堵塞,地表水與地下水無法聯通,出現“綠了一條線,黃了一大片”的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最堅定的決心和最有力的舉措開展水污染防治行動,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但也要清醒認識到,受地理氣候條件、地表徑流變化、分水方案、產業發展、監督管理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主客觀因素,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之間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較為突出,甘肅需進一步貫徹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理念,以美麗甘肅建設為統領,在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基礎上,把握新時代“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更加注重“三水統籌”,構建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新格局,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多措并舉開源節流,實現“有河有水”。一方面,堅持節水優先,聚焦再生水利用,緩解常規水資源供給壓力。嚴格落實《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再生水利用的實施意見》,充分利用城鎮污水資源,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緩解水資源短缺現狀。強化工業領域尤其是高耗水企業和農業領域灌溉再生水利用力度,配套再生水利用輸送管網。調整用水價格,倒逼各領域主動節水。另一方面,準確把握水資源現狀,堅持“量水而行”。落實好“四水四定”原則,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根據水資源承載力,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科學調整產業結構,缺水地區工業領域嚴控高耗水高污染企業,農業領域既要嚴守耕地紅線,也要明確水資源利用上限,嚴格審批用水許可,嚴厲打擊亂開荒亂打井行為,控制高耗水農作物。另外,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協調溝通,在黃河“八七”分水方案調整和我省內陸河分配水資源上爭取受水指標。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實現“有魚有草”。一是貫通水系,形成以江河湖庫為單位、水系連通的布局。水利水電工程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考慮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和平衡,暢通“毛細血管”。要合理配置流域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加強河流沿線水電站監管,嚴格執行生態流量下泄制度,保障下游不斷流、湖庫不干涸、濕地不消失。加大水資源統籌調用,有條件地區利用再生水補給河流。二是落實好“河湖長制”,加強河湖保護。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持續整治河湖“四亂”問題。尊重自然規律,把握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對一些受影響的河流湖泊重點實施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三是強化監測,摸清生態底數。通過年度動態水環境監測、水文監測、生態監測和現場勘察,綜合掌握我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情勢,分析薄弱環節,制定相關保護措施。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實現“人水和諧”。一是加強排污口監督管理。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和分類整治,實現“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督管理。二是聚焦重點區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質增效。全力整改督察指出問題,加快補齊沿黃河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短板,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提前統籌謀劃污水處理廠設備更新改造,及時淘汰落后工藝和更換老舊設備。全力消除地市級黑臭水體基礎上,拓展縣鄉村黑臭水體治理。三是提升鄉村污水治理能力,打造美麗宜居鄉村。按照《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要求,統籌考慮農村廁所革命建設農村集鎮污水處理站,根據自然環境和受納對象因地制宜科學選用適宜的技術、規模和排放標準。四是對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堅決扛起74個國控斷面和67個省控斷面水質保障任務,及時監測預警,精準溯源施策。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