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集中公開通報一批典型案例。這是本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通報的首批典型案例。
記者注意到,在典型案例中,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通報的案例分別聚焦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三湖保護不力的問題。
其實,在前幾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曝光中,三省在對三湖的保護上一直存在不少問題。雖說近年來,三省在三湖治理上有一定進展,但從本次通報來看,根除頑疾仍有很遠的路要走。
差距來自何處?三省份到底在哪些問題上“掉鏈子”了?
“長江之腎”,關系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 鄱陽湖和洞庭湖被譽為“長江雙腎”,是中國面積位列前兩位的淡水湖泊,在調節長江徑流、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洪湖,是長江流域的一個重要湖泊,是湖北省第一大湖,其儲水排水維持江漢平原乃至湖北省的水生態平衡,被稱為“湖北之腎”。
長江上的這三個“腎”,也是長江上的黃金水道,而坐擁黃金水道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點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而,對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而言,保護好這三個湖泊也就意味著守護好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綠色底線。
屢次督察被通報,治理保護進程能否趕上生態破壞速度? 2018年,三省在接受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時,督察組也同步統籌安排了專項督察。
針對鄱陽湖水環境問題專項督察的反饋意見中,督察組從部分市縣污水處理問題突出、流域超標排污問題仍較常見、流域生態破壞問題突出等三個方面直指鄱陽湖水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
而針對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督察的反饋意見中,督察組從生活污水污染問題仍然突出、一些工業園區環境管理混亂、石煤礦山生態破壞嚴重、養殖污染問題依然嚴重等方面點名洞庭湖區污染防治工作還有明顯短板。
而在督察組針對湖北省開展的長江保護修復工作專項督察的反饋意見中,也提出湖北沿江工業污染和環境風險依然突出、非法碼頭清理整治不到位以及船舶污染等問題。
時間來到2021年,督察組對這三個省份的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意見中,仍針對三省推進長江大保護不夠有力進行了點名。
督察組指出,江西農藥化肥減量工作不實,對降低鄱陽湖總磷濃度產生一定影響;部分縣對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不力,違規審批建設酒店、長期默許縱容水產養殖。
湖南則是農業面源污染管控不力,洞庭湖區岳陽、常德、益陽三市化肥減量工作不嚴不實,敷衍了事。
湖北省除了在長江保護存在短板上,還被特別點出部分湖泊生態保護不力。具體體現在一些湖泊的保護詳細規劃未編制、填湖占湖仍有發生、污水入湖威脅湖泊水質等問題上。
2023年2月24日,三省也公開了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
數據顯示,洞庭湖湖體總磷全年平均濃度0.06mg/L,同比下降4.8%,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達到Ⅲ類水質;長江干流江西段連續5年、贛江干流連續2年達到Ⅱ類水質,設區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100%;2022年,長江干流湖北出境水質持續保持Ⅱ類,丹江口水庫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
本批典型案例反映出兩個共性,歸根結底沒有把當下改和長久立相結合 督一次就改一次,改完后是否會反彈?過去被通報的問題,在本次典型案例中是否還有體現?
記者注意到,本次通報的典型案例中曝光出的三省在三湖保護上的問題在過去督察中也有所體現,這反映出當地依然缺乏當下改和長久立相結合的思路和行動。
本次三湖曝光的問題,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兩個共性:
一是整改不到位還變本加厲的。
2017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就明確指出,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大面積種植造紙經濟林歐美黑楊問題突出,嚴重威脅洞庭湖水生態環境安全。典型案例《湖南省洞庭湖濕地生態破壞問題突出》中指出,湖南省制定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前全部清退自然保護區內歐美黑楊,并同步開展退林還濕、平溝還水等生態修復工作。但督察發現,益陽市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平溝還水等生態修復工作基本未開展。
變本加厲的是,益陽沅江市水利部門擅自簽訂25份租賃合同,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將本應實施生態修復的2.1萬畝歐美黑楊清退區域出租給個人,違規用于楓楊、旱柳等林木種植。此外,還有澧水河口濕地保護區內非法采砂破壞濕地現象突出。
典型案例《江西省鄱陽湖保護修復不力生態環境問題多發》中指出農業面源污染突出的問題。部分地區2023年化肥施用量比2021年不降反升,湖區圍墾的農田田埂上隨處可見廢棄農藥包裝,2023年,湖區18個國控斷面中僅5個總磷濃度達標;9個斷面總磷濃度同比不降反升,最高上升39.6%。
典型案例《湖北省洪湖水環境水生態狀況持續下滑》中指出,養殖污染嚴重。湖北省2019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整改方案要求,荊州市2021年1月底前應完成19.99萬畝退垸還湖任務,但荊州市以開展生態種養等名義保留4.5萬畝。同時,當地生態保護修復還不到位。2018年規劃要求設置的部分濕地植物恢復點、沉水植被、浮葉植物群落項目均未實施;2022年湖北省要求的部分河道清淤工程均未實施;部分閘口部分時段入湖生態流量不足,達不到補水要求,生態補水措施難以滿足水質改善要求。
這些曾經指出過的問題因整改不到位,最終呈現在本次典型案例中,體現出了地方在治污攻堅上還缺乏“啃硬骨頭”的勁兒,導致問題久拖不決、無限放大,最終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二是沒有引以為戒和高度重視的。
“夏氏矮圍”曾一度對洞庭湖造成十分惡劣的生態環境影響,62名國家公職人員受到嚴肅問責,起到了強烈的震懾。然而,典型案例《江西省鄱陽湖保護修復不力生態環境問題多發》直指鄱陽湖非法矮圍。
此前,水利部印發《關于開展長江流域非法矮圍專項整治的通知》,要求于2021年6月30日前對長江流域非法矮圍進行全面排查,開展集中清理取締。
根據案例,直至本次督察進駐前,地方再次排查,初步發現用于養殖的非法矮圍又有44個,另外,還有大量疑似非法矮圍待排查。據統計,九江、南昌、上饒三市均存在未排查出的非法矮圍,面積動輒上萬畝。上饒鄱陽縣珠北圩、群力圩不僅一直存在非法養殖問題,還存在通過矮圍獲得經濟利益的發包行為,甚至部分矮圍還存在禁止圍湖造地變農田的行為。
此外,督察還發現,江西對于鄱陽湖重點水域禁捕要求落實不到位,出現拉網、電魚等非法捕撈方式,“微笑天使”江豚被困于漁網和船舶油污。
典型案例《湖北省洪湖水環境水生態狀況持續下滑》中指出城鎮生活污水直排問題突出。生活污水問題在歷次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典型案例中較為常見,這次分析洪湖水環境水生態狀況持續下滑時被提及。
根據案例,洪湖是荊州市主城區、監利市、江陵縣等城鎮排水的主要受納水體。但荊州市第二輪管網排查任務目前僅完成城區65%,錯混接問題依然嚴重,管網建設改造遲緩,部分區域污水直排問題突出,對洪湖水質造成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三省中的三湖是我國重要的淡水湖,是長江大保護上萬萬不容忽視的重要生態系統。地方在三湖生態保護治理上出現的不碰硬、慢作為,流域規劃統籌不力等行為,是對“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視不夠的體現。
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中堅力量,長江中游城市群對于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必須“久久為功”,拿出“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的姿態,切實充當好黃金水道的“守門人”角色。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