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首次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八年來,城市副中心一年一個節點,每年都有新變化。
從水網貫通,到水廠建設,再到黑臭水體和小微水體治理……一座座水利設施巍然屹立,一條條灌溉渠道密布田野,一個個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濟東西,構筑起城市副中心“三網、四帶、多水面、多濕地”的水環境格局。

北運河古韻新顏,風光旖旎,煥發醉人的新生機。記者唐建/攝
生態補水補出水清岸綠 正值初夏,位于通惠河通州段的岸坡種植槽里花草茂盛,夾岸的國槐顯然有了年頭,郁郁蔥蔥、濃蔭蔽日,別有一種溫柔氣息。沿河向東,有一段46萬平方米的開闊水域,是通惠河與溫榆河、小中河、運潮減河和北運河五條河流的交匯處,這里更是別有洞天,蘆葦搖蕩水草依依,野鴨嬉戲魚鳥棲集,是附近市民休閑娛樂的主要濱水場所。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條了無生機的排污河道,現在周邊景色優美,鳥禽紛紛駐足,真是脫胎換骨。”對于變化,居住在北關附近的居民張小春深有感觸,在她看來,蝶變后的五河交匯處匯聚了生態美、人文美、城市美,真正實現了還水、還岸、還景于民。
上個月,位于通州南部的西六支渠碧波蕩漾,此前這里還是一條枯竭的干渠,經過生態補水后,如今水量充盈。據了解,生態補水可以重構水生態系統,用生態的辦法讓水流起來、活起來。今年,區水務局編制《通州區南部地區水網生態補水方案》,對接市水務局提出調水申請,通過閘涵調度、水系連通,將北運河、涼水河過境水資源引入南部馬駒橋、于家務、張家灣、永樂店和漷縣等鄉鎮內的溝渠乃至濕地公園,對回補地下水資源、恢復河道生態和景觀功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綜合整治守好一池碧水 水來了,更要用精用好。通州區水務局副局長劉振鋒介紹,城市副中心正構建“三網、四帶、多水面、多濕地”的水環境格局,全區水務工作通過實施河道綜合整治、水系連通循環、截污治污、濕地建設等工程措施,城鄉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防洪防澇體系日臻完善,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水務公共服務效能大幅提升。
城鄉水環境方面,水務部門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打造兩岸景觀,建設慢行系統,提高親水性和開放性,形成連續貫通的生態化濱水岸線和高品質濱水空間。通過三大水網建設,形成水系連通循環,在流動中提升水質,促進溝渠生態修復。分期完成鏡河、通惠河、涼水河、蕭太后河環球影城段、鳳港減河、溫榆河、港溝河、中壩河等綜合治理工程,河道水環境明顯改善,景觀明顯提升。
水污染治理方面,城市副中心以污水治理、溢流污染治理、面源防治、再生水擴大利用及水網建設為重點,通過實施9大方面65項具體任務,將“源、網、廠、河”系統治理理念落實落地。目前,全區建成碧水、河東及張家灣再生水廠等污水處理設施166座,污水處理能力約57.41萬噸/日,污水處理率由2015年的67.2%提升至2022年的94.5%。開展了53條、264公里黑臭水體治理(全市148條),治理農村小微水體371條(全市共1000余條),定期開展治理后的黑臭水體和小微水體監測維護,有效推進黑臭水體和小微水體長治久清工作。北運河通州城市段、運潮減河、溫榆河(通州段)、涼水河(通州段)先后上榜“北京市優美河湖”。通州區的水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豹貓現身通州區潮白河流域,國家二級瀕危珍稀植物“四角刻葉菱”在北運河、鏡河等水域內小種群生長。
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經過8年多的建設,城市副中心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具有北京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和模式。區政府辦印發的《通州區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成為北京市首個區級層面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專項政策文件。完成試點區海綿城市項目125項,4萬余居民受益,打造了城市綠心公園、鏡河水系、北京環球度假區景觀水系、張家灣設計小鎮、朗清園等一系列海綿城市示范樣板項目,充分體現了城市副中心海綿城市建設的國際水準,為全市乃至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截至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為29.9平方公里,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比例為40.1%。預計到“十四五”末,城市建成區50%以上的面積將達到海綿城市標準;到2035年,海綿城市達標比例將達到80%以上,持續全域推進建設安全可靠、自然生態的海綿城市。
藍綠交織重塑水城共融 根據《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十四五”時期水務發展與水系建設規劃》,2025年,城市副中心將基本建成與自身戰略定位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現代水務服務保障體系,以水興城重塑城市,打造水城共融生態城。
規劃新建減河北綜合資源利用中心工程(一期)和配套污水管線工程,以及河東資源循環利用中心工程(一期),開展碧水資源循環利用中心工程的前期論證,新增污水處理(再生水)能力8.2萬立方米/日,進一步提高城市副中心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區雨污合流溢流問題。同時,加強鎮村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完成漷縣鎮、臺湖鎮污水處理廠升級擴建改造工程,新建馬駒橋第二再生水廠,新增污水處理規模2.6萬立方米/日;農村地區污水處理探索使用分布式、集裝箱式等污水處理設施。
完成城北水網一期、兩河水網一期工程,加快實施城北水網二期、兩河水網二期工程,推動實施城南水網臺馬片區、漷牛片區及于永片區內的骨干溝渠水網工程建設,對水網內的鄉鎮骨干排澇河道翟減溝、減運溝等溝渠進行生態治理。實現溫榆河、北運河、涼水河等重要補水河道與水網片區內溝渠有效連通和循環流動,改善鄉鎮水環境,提高鎮村地區的排澇能力。
此外,城市副中心將落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配合實施甘棠船閘、榆林莊船閘、楊洼船閘工程及沿線碼頭建設,打造城市濱水生態休閑體系,努力把大運河北京段打造成城市副中心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金名片。
來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