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水宣傳活動走進高校、水質凈化廠對外開放、節水器具齊聚來賓……第33個“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期間,系列節水宣傳活動在八桂大地展開,節水之風撲面而來。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自然要素。近年來,廣西高度重視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健全節水制度,持續推動節水型城市創建,不斷夯實城市節水的社會基礎,城市用水效率穩步提升,節水型社會建設蔚然成風。截至2023年底,全區計劃用水戶實際用水量為41.46億立方米,節約用水2.9億立方米。2024年,將實現公共供水管網供水1萬立方米及以上的工業、經營服務業、行政事業用水單位全部納入計劃用水管理范圍。
夯實節水社會基礎
住宅小區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單元,小區節水是節水工作的基礎。住宅小區的公共空間如何節約用水,如何讓水資源實現循環利用?
位于南寧市的華發國賓壹號小區,中心景觀湖水體清澈見底,四周綠意盎然,不僅是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更是雨水收集蓄水池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當大雨過后,景觀湖便成為雨水的天然收集器,將雨水進行有效儲存。
“這些收集的雨水并非僅僅停留在景觀湖中,它們還被轉化為小區綠化澆灌、道路除塵降溫的專用水源。”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介紹,小區采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專門的管道系統,雨水被輸送到小區的各個角落,為綠植提供源源不斷的水分,同時也在炎熱的夏季為道路降溫除塵,實現了雨水的高效運用。此外,小區內的游泳池也采用了先進的循環用水系統。該系統通過對游泳池中的水進行凈化處理,使其達到循環利用的標準。這不僅減少水資源的浪費,還進一步推進小區節水生態建設。
除了在硬件設施上推行節約用水,小區綠色發展的做法也帶動更多群體參與其中。為進一步提升社區居民的節水意識,小區物業通過懸掛橫幅、張貼節水海報、發放知識宣傳冊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加強居民節約用水意識。
近年來,廣西推動南寧、桂林、北海、北流等4市國家節水型城市深入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政策,把“節水優先”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4市累計創建節水型居民小區136個。
構建城市健康“水循環”
北海市馮家江濱海濕地公園里,清澈的河水流過花海,成群白鷺在河上飛舞,市民悠閑地漫步在公園綠道上。“現在馮家江生態環境變好了,休息時間我們也會經常和朋友一起過來散步。”家住附近的盧女士經常和好友來這里走上幾公里,邊鍛煉邊感受這座濱海名城的魅力。
“我們把原來廢棄的養殖塘改造成雨水調蓄塘,蝦塘改為沿海灘涂濕地和生態濕地塘,使水資源循環得到利用。”北海市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馮家江流域沿線敷設截污管道30公里,對鯉魚地水庫、馮家江、鐵路明渠和三江明渠污染嚴重區域進行清淤約54萬立方米,清退周邊養殖污染區近2000畝,并通過新建大冠沙再生水廠,利用再生水提高馮家江流域自行凈化能力。
北海市積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將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融入公園綠地、道路廣場、建筑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完成了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北海工業園區排水及再生水系統工程等一批水資源循環利用項目,讓內澇積水這一城市“頑疾”得到有效解決。
工業企業歷來是用水大戶,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在北海市中國石化北海煉化有限公司,節水理念深入人心。近年來,中國石化北海煉化有限公司投資3698萬元對污水處理回用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進行優化改造,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8.5%以上,污水排放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污水自用率達到90%以上,清潔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3年,北海市非常規水資源替代率達到43.22%,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6.18%。
“十四五”期間,廣西各地繼續推進節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4.15萬噸/日,累計建設改造污水管網3061公里,集中收集率提升約18個百分點。同時,強化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推動全區污水資源化利用達到2.78億立方米,南寧市、北海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獲國家有關部門“十四五”中期評估肯定。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城市水環境、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2022年,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城市節水工作的指導意見》,全面、系統加強城市節水工作,深入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實現節水、治污、減排相互促進,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桂林市是廣西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也是“十四五”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近年來,桂林市以海綿城市建設為突破口,不斷提升城市品質,為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設宜居城市提供了堅實保障。
機場路都督山節點海綿化改造項目是桂林建設海綿型綠地首個試點示范項目。該項目于2023年6月27日開工,匯水面積約67000平方米。除了打造雨水花園之外,林園部門還對植草溝、雨水口、雨水濕塘以及回用澆灑系統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改造,目前整個綠地的海綿化改造已基本完成。改造后的都督山節點綠地提升了區域蓄水、滲水和涵養水的能力,可減緩地面徑流雨水進入市政雨水管道時間,減緩下游雨水管道的排水防澇壓力,同時也能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提升周邊自然水體的水環境品質,形成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
截至2023年底,桂林市海綿城市面積達到47.58平方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82.42%,躋身全國先進城市行列。
“城市節水涉及千家萬戶,其關鍵在于公眾意識的提升,離不開市民的了解、理解、參與和支持。”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廣西將不斷深化節水型城市建設,積極推進社會單元節水工作,培養人民群眾節水意識,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力推進城市節水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