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召開的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市委書記宋樂偉強調,要扎實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徐州,為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徐州新實踐筑牢生態基底。5月23日,徐州市生態環境局在徐州報業傳媒大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23年徐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23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抓好水、氣、土、廢協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水環境主要指標達到近年來最優水平,聲環境、土壤環境、農村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區域生態環境總體安全。公報首次公開了生物毒性與生物效應監測結果和農村環境質量。
關鍵詞:良好
2023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呈現平穩態勢,優良天數比例為66%。與上年相比,6項主要指標中,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兩項指標數據小幅下降,二氧化氮(NO2)指標濃度基本持平,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臭氧濃度分別為75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173微克/立方米,呈現小幅上升。降水酸度相對穩定,全年未發生酸雨污染。全市12個國家級點位降塵平均值為3.4噸/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5.6%,好于目標要求。
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分別為94.1%和97.7%,分別高于年度工作目標5.9個百分點和6.8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城市在用市級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100%。
對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98個監測點位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污染物濃度均未超過風險管制值,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生物環境方面,全市空氣微生物整體質量與上年相比保持穩定。水生態綜合指數年均值為3.64,與上年相比(3.6)上升0.04,評價級別處于“良好”水平。生物毒性與生物效應監測中,選取小沿河取水口斷面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生物毒性監測,評價結果為“低毒/無顯著”影響級別;選取駱馬湖鯉魚開展體內重金屬殘留含量監測,監測項目均達標。
農村環境方面,對7個縣(市、區)11個代表性村莊開展了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綜合環境空氣質量、地表水水質、土壤環境質量、農田灌溉水水質、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進行評價,各縣域農村環境狀況均為“良”。
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并保持穩定。城市區域晝間環境噪聲總體水平評價為二級(較好),平均等效聲級為54.5分貝;區域夜間環境噪聲總體水平評價為三級(一般),平均等效聲級為45.3分貝。從聲源構成比例看,社會生活噪聲仍然是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的主導因素,其余依次是交通噪聲、工業噪聲、施工噪聲。
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輻射環境質量標準或處于天然本底漲落范圍。
關鍵詞:提升
水環境質量的改善,與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
2023年,徐州市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一定成效。抓好污水處理廠這個“點”,連續三年開展水污染物平衡核算,會同水務部門加快實施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污水收集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并對44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全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較“十四五”初期提升13.65個百分點;管住工業園區這個“片”,開展16家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新建工業污水處理廠6座、日污水處理能力5.75萬噸、污水收集管網63.68公里,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全覆蓋;治好農業農村這個“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7.8%,設施正常運行率達94.5%,沛縣通過“江蘇省農村生活污水社會化治理示范縣”驗收。
如何保障河長治、水長清?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華介紹,下一步,生態環境部門將聚焦水質提升與重點湖庫治理這兩個重點,嚴防汛期水質波動。實施水污染全過程治理。在重點湖庫綜合治理中,推進駱馬湖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因地制宜開展駱馬湖生態緩沖帶建設,推進湖泊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啟動實施云龍湖、慶安水庫綜合整治。圍繞河湖生態緩沖、控源截污、養殖退養、水生態修復等一系列做法,進一步推進尾水人工濕地、河湖緩沖帶建設試點,持續削減入河湖污染負荷、內源污染負荷。
來源:徐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