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近日全面啟動,對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7省(市)分別開展為期約一個月的督察進駐工作,統籌開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記者注意到,此次督察重點關注的問題包含“三磷”污染治理情況。督察為何關注“三磷”問題,長江流域省份總磷排放現狀如何,重點整治方向在哪?
農業面源污染仍是長江總磷污染主要來源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曾公開指出,近年來,總磷已成為長江流域首要污染物。“十三五”時期,長江流域各地雖然開展了一系列總磷污染控制工作,但“三磷”(磷礦、磷化工企業、磷石膏庫)污染問題未從根本解決。
生態環境部定期開展全國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發現長江干流一些斷面經常出現總磷局部高值、汛期污染強度大等問題,流域總磷污染控制依然任重道遠。“總磷污染控制是下一步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點攻堅方向。”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從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獲得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長江流域總磷平均濃度為0.058mg/L,較2016年下降了47.7%,但總磷作為首超因子的超標斷面占比仍遠高于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仍是制約長江流域水質改善的主要因素。
為支撐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2018年,生態環境部成立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以水專項等科研項目和長江聯合研究成果為基礎,著力開展以總磷控制為核心的流域水質目標管理、長江流域58個駐點城市“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和流域生態環境管理智慧決策平臺等研究,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最新研究數據顯示,農業源、生活源、工業源與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總磷排放量,分別占流域總磷排放總量的67.62%、29.3%、3.04%和0.04%。其中,農業源和生活源總磷排放量之和占比高達96.92%,是長江流域總磷排放的最主要來源。
那么,“三磷”與總磷污染關系何在?
“總磷污染成因多樣,各地都有顯著差異。就長江流域概況而言,總磷污染主要來自面源污染、‘三磷’等工業企業排放、污水處理設施排放等。”清華大學水質與水生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彭劍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根據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長江流域‘三磷’等工業企業排放是區域磷污染加劇的重要原因;但就整個流域而言,面源污染是總磷污染的重要來源。”
農業面源污染中,畜禽養殖業總磷排放量最大,占整個長江流域總磷排放總量的34.44%;種植業總磷排放量占流域總磷排放量的29.18%。因此,農業源的整治應該是當前長江流域總磷治理的重點。
流域中、下游地區總磷排放量高于上游
本次被督察的7個省(市)覆蓋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區,其中,云南、重慶地處上游區域,湖北、湖南、江西地處中游區域,上海、浙江地處下游區域。7個省(市)區域內江河湖泊眾多,如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陽湖、云南的滇池與洱海等,其水質狀況直接影響長江的水生態環境質量。
研究數據顯示,從長江全流域空間分布來看,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總磷排放量高于上游地區。
上游地區總磷排放量較大的省份為四川省,總磷排放量占全流域排放總量的10.6%。而湖南、湖北、江蘇3省涉及長江流域的相關地區總磷排放量占據前3名,3省總磷排放量占長江流域總磷排放量的43%;其次為安徽、江西、四川和云南4省涉及長江流域的相關地區,排放量占比為40.1%。青海、甘肅、陜西和上海涉及長江流域的相關地區總磷排放量最低。其中,長江流域中上游是我國磷礦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也是“三磷”最為集中的區域。而四川盆地、洞庭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和長三角地區是總磷污染突出區域。
據悉,長江中下游總磷排放集中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5省農業源總磷排放量,占全流域農業源總磷排放量的64.7%。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總磷排放量較大的是江西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曾指出,雖然污染源中農業源占比最高,但相比農業源,長江流域工業源和生活源總磷入河系數高,對水體影響更加直接,仍是局部水體磷污染防控重點。
彭劍峰表示,每年汛期6月—9月是總磷污染物進入長江流域河湖的主要時期。長江中下游的很多湖泊,下雨之后,雨水混雜著各種污染物大量涌入,導致湖泊總磷匯入量快速升高。
打響總磷攻堅戰,被督察7地如何排兵布陣?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對總磷污染治理的關注由來已久,此前也曾多次通報涉“磷”污染的典型問題。
記者梳理發現,歷次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曾點出7省(市)“磷化工企業敷衍整改,存在偷排等環境污染”“推進磷石膏資源化綜合利用不力”“農業面源污染防控不力”等涉及“三磷”的共性問題。
資料顯示,長江流域是我國磷礦、磷化工企業和磷石膏庫的主要分布區域。其中,湖北、貴州、云南、四川、湖南、重慶、江蘇等7省(市)是“三磷”產生的重點區域。在前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中,湖北、云南均曾因涉“三磷”問題被點名。
另外,在此次督察進駐時,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作為督察重點關注內容。記者發現,在前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中,重慶、湖南、云南、江西等地均曾被督察組點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不力問題。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生態環境部印發《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要求將總磷污染控制與“三磷”綜合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等工作系統謀劃,統籌推進。
此外,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也明確了磷污染綜合治理的目標任務,要求進一步深化長江“三磷”排查整治,強化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生態環境監管,推動磷礦、磷化工企業穩定達標排放,加強磷石膏綜合利用。其中,對磷肥、磷礦生產比較集中的省份如湖北、貴州,也提出制定更加嚴格的總磷排放管控要求。
記者梳理發現,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等長江流域19省(自治區、直轄市)綜合考慮各地自然條件、工作基礎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均已印發總磷污染治理方案,因地制宜提出總磷污染控制目標及實現路徑。
長江經濟帶范圍內的重要湖泊水量豐富,在保障長江經濟帶生態、水資源安全和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彭劍峰表示,總磷超標會加大水體富營養化風險,進而導致水體產生異味甚至出現水華現象。其中,湖泊富營養化問題是長江流域總磷治理過程中最需要關注的生態風險之一,例如,滇池、太湖等均存在類似風險。
在此次督察進駐7省(市)時,各督察組組長就指出,重點關注“重要湖泊保護治理和重要支流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記者關注到,湖南、江西、云南、浙江、上海等地分別針對省內重點湖泊制定了相應的總磷減控攻堅行動方案。
此外,兩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湖北省均因磷石膏治理和綜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被“點名”。對湖北而言,磷石膏污染防治、綜合利用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為答好這道“必答題”,2021年,湖北省率先制定發布總磷污染控制方案,在全省域推行總磷總量控制制度。2023年,推進實施總磷減排項目134個,實現重點工程減排量363.25噸。
2023年10月,云南省生態環境廳、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分別印發《長江流域(云南段)總磷污染控制方案》《重慶市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要求持續動態開展“三磷”排查,鞏固長江“三磷”專項排查整治成果。
由于歷史原因和產業布局因素,長江經濟帶集中了我國大部分磷化工產能。未來,“三磷”整治仍是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重要內容之一。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