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區里隨處可見的海綿小游園,排澇、滲透、循環用水更“智慧”;老新村經過海綿化改造后不再內澇了;主干道兩側豐富的透水鋪裝、雨水花園,大雨過后不再“看海”;河道植入海綿元素,黑臭水體有了自凈能力……眼下,海綿城市建設正讓錫城充滿“韌性”。
近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的通知》,無錫海綿城市建設在工作組織、全流程管控、公眾參與三方面的創新做法獲得認可,被認定為可向全國復制推廣的先進經驗。這也是無錫在2021年入圍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后獲得的又一殊榮。
“以前一下雨就不敢出門,小區里坑洼處都是積水,如今改造后,新增車位上鋪了植草磚,道路采用透水鋪裝,大雨出門不濕鞋,收集的雨水還能滴灌澆花。”稻香片區居民深有感觸地說。市民的這份獲得感來源于無錫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全流程管控體系,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項目是從設計施工到后期運維的綜合工程,無錫已經建立并形成了覆蓋項目前期、規劃管控、建設管控、竣工驗收、運行維護等“全過程閉環管控”體系,確保小區、道路、河道、公園等不同種類的海綿項目精建細管,充分發揮作用。
“公眾充分參與”是無錫海綿城市建設經驗獲得全國推廣的“加分項”。去年8月,經過全市3萬多市民網絡投票,“群眾最喜愛的十大海綿項目”從市區范圍內50個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梁溪河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元象公園等群眾身邊的海綿項目成功“圈粉”。“帶孩子來梁溪河邊散步,發現海綿公園里設置了科普教育環節,一個放大的剖面圖演示著雨水如何通過海綿設施被一層層過濾凈化,孩子非常感興趣。”家住梁溪河附近的朱女士說。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打造海綿公園,讓群眾參與其中,體驗式了解海綿城市建設,營造“全民共建共享”的海綿城市建設氛圍。
完善制度、考評倒逼,讓海綿城市建設邁入“快車道”。入圍全域海綿示范城市后,無錫制定出臺了《無錫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城市績效考核辦法》,下達《年度目標任務書》。今年2月,《無錫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施行,全方位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高效推進。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實施各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1200余個,市區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約155.3平方公里,海綿城市綜合效益日益顯現,城市人居環境不斷優化,排水防澇防洪體系韌性顯著提升。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