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立法實踐入選獲推廣。
2021年,南平市以探索典型山地丘陵內澇治理為重點課題,圍繞建設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上的海綿城市,采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
立法先行,強化法制保障。南平市在福建省率先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城市防洪排澇等4項海綿城市建設立法,海綿城市建設立法數居全國前列,為全域開展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及其監督管理活動提供法理基礎。
系統規劃,建立管控體系。結合武夷新區建設,南平市同步開展“總體規劃—海綿專項規劃—相關涉水規劃”3個層級11部海綿相關規劃編制工作。
構建標準,完善技術支撐。圍繞實際需求,南平市構建了“頂層引領—過程管控—績效評價—資金保障”全周期保障體系,“規劃—建設—運維”全過程技術標準體系。
結合本土地形地貌特征,南平市借智借力,因地制宜探索本地化海綿城市建設路徑,提出“四個無處”建設理念,即無處不通、無處不錯、無處不滲、無處不斷,重點打造山水綠色消納示范、統一蓄滯綜合消納海綿示范、線性蓄滯排水系統優化示范、海綿城市“小微”改造示范四大示范特色,有效支撐2025年50%、2030年80%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目標實現。
南平市將“武夷山國家公園”作為一個全域海綿體,在水美城市的基礎上,構建“一核兩屏多廊多節點”海綿空間格局,采取“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實施一批水源保護、生態修復類項目,提高海綿體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等復合生態服務功能,增強城市水安全韌性。
結合城市CIM平臺建設,南平市加快打造海綿城市智慧審批管控平臺,提高數據監測、統計分析等智能化、信息化服務功能,實現對海綿數據(水質、水量等)的實時監測,對海綿項目的全流程審批、全周期線上管理、全過程動態監管,對海綿指標的有效管控,為海綿城市建設數字化提供支撐,推動實現數據監測、統計分析等智能化、信息化服務功能。
按照“流域防洪,城市排澇,應急管理”全域水安全系統提升的思路,南平市通過厘清客水邊界,銜接流域防洪,建立“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內澇治理系統,形成具有南平特色的山地丘陵城市“上截—中蓄—下排—外防”治水模式。
城市更加宜居,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南平市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重點針對小區局部積水、路面破損、綠化缺失等問題,對40個老舊小區改造采用了雨水管斷接、透水鋪裝、雨水花壇、下凹綠地、植草溝、環保雨水口等海綿技術方案,有效減少了小區內路面積水,提高小區內綠化率和周邊環境。
城市更有韌性,城市安全性、抗澇性顯著提檔。南平市從區域流域、城市、設施等層級出發,由高到低,通過山體滯蓄、防洪堤提升、蓄滯空間建設,優化城市外洪防治等措施,構建具有南平特色的“上截—中蓄—下排—外防”排水體系,基本消除了中心城區的易澇風險點,城市防洪排澇應急能力持續提升,應對雨水自然災害能力不斷加強,有效提升城市防洪防澇標準,全市新老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3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達到30年一遇。
城市更富綠色,生態修復性、功能性顯著提質。南平市在花花世界、花海公園、道路沿線等項目上實施生態覆綠,補種植被,實現全市規?;ɑ驶?;實施建陽區三江六岸水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等9項工程。通過打造藍綠灰融合的綠色生態海綿城市,南平市有效保護了生態要素,城市生態修復性、功能性顯著提質。
城市更具智慧,管理精細化、智能化顯著提效。南平市結合城市CIM平臺建設,創新性開發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審查、海綿城市示范智慧管理系統等海綿城市數字化平臺,實現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基礎數據、項目管理、指標計算等功能,提高審查效率,降低審查成本,有效實現智慧化、精細化管理;通過搭建可視化海綿數據展示應用,實現海綿監測數據管理、統計分析、數據對比等服務功能,智能化海綿城市建設顯著提效。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