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綿城市理念
海綿城市主要是指一座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可以吸納雨水,當其面臨更大的降雨量、環境變化等問題時,城市具有良好的適應性,能夠積極有效地應對,在人們工作生活、各個行業發展需要水的時候,也能像海綿一樣釋放存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二、海綿城市理念主要主張
(一)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在于調和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與傳統城市發展模式不同,海綿城市強調從宏觀層面規劃,具有遠見的視角,關注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并將其作為核心理念。這種模式不僅遵循自然規律,緩解生態危機,而且支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海綿城市理念重新定義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堅持相互尊重和保護的原則,力求減少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負面影響。它倡導對傳統建設模式進行改進,避免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注重生態保護。
此外,海綿城市理念倡導合理利用土地,推動工程建設的精細化和綠色化。政府鼓勵各行業在發展中注重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減少資源消耗,增強地面的滲透能力,促進雨水的有效滲透和循環利用,從而實現生態平衡和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
(二)內在根本目標在于重塑城市的水循環系統
觀察當前眾多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可以發現水循環系統常常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有些城市甚至出現了水循環的中斷現象。隨著城市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硬化的路面雖然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但同時也阻礙了雨水的自然滲透,從而增加了潛在的安全風險。雨水原本擁有多種滲透途徑,卻受到城市排水系統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水循環系統受損。海綿城市理念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強調根據實際發展需求,促進地下水的自然補給,不再單純追求快速排水,而是有效提升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在海綿城市的框架下,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通過多角度對徑流和水質進行管理,彌補了以往缺失的滲透和蓄水環節,有效地修復了受損的水循環系統。
(三)從根本上轉變排水思路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實踐中,重點往往放在如何快速有效地排除雨水,而對雨水的滲透、保持以及資源化利用關注不足。水利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主要集中在管道的簡化、鋪設和維護上,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海綿城市理念強調雨水的循環再利用和減少不必要的排放。它倡導采用對自然環境影響小的規劃和設計方法,將生態管理與城市排水系統相融合,實現雨水的滲透、蓄留、調節和凈化等多重功能。這種做法有效減少了城市表面的徑流,通過全面和多層次的策略,達成諸如徑流總量控制等目標,促進城市水循環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三、海綿城市設施結構
(一)透水路面
透水路面是一種具有高孔隙度的透水結構路面,它能通過不同大小的骨料和透水土工布來過濾水,類似于一種過濾裝置,使雨水在落下時滲入地面,有效減少地表徑流,廣泛應用在城市各級道路、廣場、停車場和人行道等硬質鋪裝中。按照面層材料進行分類,主要可分為透水磚、透水混凝土、透水瀝青、碎石路面、植草磚路面、粗砂路面等。
(二)生物滯留設施
生物滯留設施是道路周邊綠化空間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設施,通常是在地勢較低的空間,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等系統對雨水進行“蓄”“滲”“凈”,主要包括:生態樹池、生物滯留池和雨水花園。
(三)植草溝
植草溝對收集、輸送和排放雨水徑流有一定的效果。它的施工和養護成本較低,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但是容易受到場地的限制。植草溝的場地要求為:邊坡坡度宜在1∶3內,縱坡坡度宜在4%以內。通過下凹式的溝渠和植物的協同作用,把水傳輸至下游大型海綿設施內調蓄凈化,實現雨水徑流的傳輸和凈化。植草溝從下到上通常有碎石墊層、土工布、土壤層、植物層,并根據場地設計需要和雨洪管理要求,適當增加一些溢流排水系統。
(四)下凹式綠地
下凹綠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下凹綠地指低于周邊鋪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內的綠地;廣義的下凹綠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調蓄容積并且可以用于調蓄和凈化雨水的綠地,包括濕塘、雨水濕地、調節塘等,廣義下凹綠地的下凹深度無硬性規定。在實際的項目應用中,下凹綠地的深度應根據面積、蓄水要求、地形設計、景觀效果等影響因素綜合考慮確定。
四、結語
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實踐,是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城市水循環系統的重塑,海綿城市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還促進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增強了城市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在水資源管理方面,海綿城市通過創新的技術和方法,實現了雨水的滲透、蓄留和凈化,有效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這不僅減少了對傳統水源的依賴,也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生態服務和環境效益。此外,海綿城市的建設還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綠色建筑、生態修復和水資源管理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隨著海綿城市理念的不斷深化和實踐的不斷拓展,相信未來的城市將更加綠色、生態、宜居,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龍杰中央民族大學
來源:大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