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曝光典型案例,聚焦長江流域7省市的水環境,特別是頻繁出現的黑臭水體、污水排放等問題。其中武漢市黃陂區一河道黑臭數年瞞報,被督導組“抓現行”,引發廣泛關注。
加強水污染防治、整治城鄉黑臭水體等,是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本次曝光的典型案例集中暴露了多個突出問題:湖南、江西部分城市污水管網錯接、漏接、破損、雨污混流問題嚴重,建設改造工作嚴重滯后;上海、浙江、重慶工業污水收集處理不到位,多家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作,缺乏相應處理工藝,存在雨季排污行為;湖北、云南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問題依然嚴重,城市黑臭水體問題仍然突出……問題不僅擺在紙面上,更深入日常生活中,伴隨黑水和臭氣一起,阻礙當地群眾生活質量提升。
督導檢查,常常會抽取一個“斷面”:或是空間斷面,選取某一河段區域;又或是時間斷面,即檢查期間的水質情況。對于消除城鄉黑臭水體而言,既要治標更要治本,不能只抓“斷面”,搞形式主義,更不能推諉應付,和督導組“打游擊”。“不修管網搞偷排”,應付了督導組,卻無法向流域內的住戶、養殖戶交差;“不治污水治河水”,看似檢測數據達標,實則花大價錢做無用功。
更何況,想靠這樣的把戲騙過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火眼金睛”,怕是太過天真:在湖北武漢,督導組越過粉刷一新的圍擋和看似漂亮的統計數據,調取分段涵閘記錄找問題,現場問詢排查“抓現行”;在江西九江,督導組接到群眾舉報線索,連續多天蹲守泵站,最終抓住了偷排的“黑手”。督察工作層層深入,就是要查清“臨時應付”的情況,真正做到因地因時制宜解決問題。
“怎么治”的路徑已然明晰,更為關鍵的則是“誰來治”。武漢市黃陂區對黑臭水體既不如實公示,也不開展有效治理,有關部門也未督促整改,背后存在的“監管真空”亟須填補。央視記者深入滁州市全椒縣探訪河道魚蝦死亡之謎,當地水利局卻回應稱“憑經驗”“沒問題”,對群眾提出水質檢測的要求表示“沒必要”“法律沒規定”,讓原本已經發現的污染問題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及時處理。公布典型案例不只在于“提供方案”,更要增強相關部門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的責任感、緊迫感,敦促從嚴從實抓整改,加強監督管理。
守護一泓清水,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責無旁貸。也要看到,本次典型案例集中反映出整改中存在但未解決的問題,在整治黑臭水體的責任鏈上,企業生產、居民生活都是重要環節。向上溯源,關口前移,更需進一步尋找污水的源頭成因,系統化解長期存在的難題癥結。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