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時節,行走在涇河岸邊,粼粼細浪,爛漫花開,滿眼綠色,交織出一幅深邃優美的涇水畫卷。
不曾想象,幾年前這里是一片荒石灘。如今,經過生態修復后恢復自然生境,腳下是透水健身步道,配套的植草溝、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不僅可以匯集雨水,還通過種植菖蒲等水生植物,實現水質自然凈化,凈化后的水可以用于植被的日常灌溉。
同行的工作人員不禁感慨,城市的改變,源于甘肅省平涼市凝聚各方智慧,吹響全域“海綿城市”建設的號角。
留住水、利用水,讓水與每一個城市細胞緊緊相擁,海綿城市建設讓這座黃土高原上的小城“會呼吸”,韌性十足。
海綿綠廊,串起分散綠地 地處黃土高原溝壑河谷區域,當地人眼中的這座西北小城,一下暴雨管道不堪重負,溝道泥沙過境;而干旱時,植被、樹木“嗷嗷待哺”,水又消失得無影無蹤。大雨沖刷、旱澇急轉,成為平涼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一大瓶頸。
以水潤城、水城融合的改造,就從涇河開始。
1.1萬平方公里的平涼大地,呈“兩塬對峙、一水中流”的格局,母親河涇河穿城而過。
佇立涇河岸邊,平涼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王云波向記者介紹,“海綿城市作為進行城市雨洪管理、實現城市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城市發展理念,要以問題為導向,系統分析、全域謀劃,才能讓‘海綿+’的理念落地生根。”因此,平涼市統籌考慮,將海綿城市建設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實施黃河流域平涼市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
這一項目,亦是平涼市委、市政府落實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緊盯短板弱項決策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目的就是為從根本上解決涇河河道淤積、防洪能力不足、水生態環境薄弱、服務功能不完善等問題。

黃河流域平涼市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一期工程——崇文園。
2022年2月,黃河流域平涼市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防洪及水生態綜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全長9.25公里的項目以河為軸,將城市建設與自然景觀、山水環境、海綿城市、人文生活有機融合。
別小看這近十公里的區域,其橫跨平涼市三大海綿功能分區中的西部水資源及水生態保護區和人居環境提升及小流域綜合治理區2個功能分區,串聯起10個海綿城市排水分區;又協同涇河大道改造及南側生態廊道雨洪調蓄項目、涇河北路海綿化建設項目,連接著8條溝道綜合治理,并與活力公園、柳湖公園、南山公園和居住社區改造等項目共同形成海綿城市集中連片建設區域。
“可以說,我們致力于打造的是集海綿城市理念生態綠廊、綜合休憩城市開放空間、排水分區雨水末端調蓄、非常規水資源綜合利用等于一體的海綿城市廊道。”王云波說。
項目“遵循河道自然形態,保持河道縱向態勢,確保城市防洪安全”原則,實施河道清淤疏浚47.06萬立方米,有效恢復涇河自然洪澇行泄功能,提升防外洪、疏山洪、排內澇能力,顯著增強城市韌性。
同時,實施灘區生態修復36.8萬平方米,著力打造“岸綠、景美”的涇河生態岸線。
“我們利用地形將周邊匯水區雨水導入綠地,通過多級滯蓄與凈化措施,實現面源污染削減和上游客水就地消納,發揮岸線空間最大調蓄能力。”王云波告訴記者。
涇河生態文化園是整個涇河干流綜合治理一期項目的重要節點。在這里,彩色道路采用透水混凝土鋪設。遇到下雨天,這種透水材料能夠迅速下滲雨水,減少地面積水,做到“小雨不濕鞋”,最大限度地補充涵養水資源。
結合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一期工程,平涼市還重點打造了一批高品質城市公園和高水平口袋公園。這些海綿型公園綠地連點成線、集中連片,消納周邊雨水,提升公園綠地調蓄和凈化功能。雨水“一吞一吐”間,也讓市民就近體驗到了生態、活力、智慧的海綿型公園魅力。

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一期工程新建的植草溝。
分散綠地也就此串聯成一塊塊會呼吸的“海綿體”,“300米見綠、500米入園”成為城市居民生活新常態。
以“水”為墨擘畫涇河新圖景,燒烤店老板楊志遠樂享其中:“我們這里出門就是濕地、公園、綠蔭道,河水清澈、水鳥嬉戲,棧道平臺人來人往,一幅美麗的城市水景,帶動了城市的‘夜間’‘周末’‘假日’經濟,我們店的生意隨著涇河的治理也越來越好了。”
“凈化”快人一步、“積存”收放自如,在平涼,生態宜居城市魅力進一步彰顯。
因地制宜,“面子”“里子”共治 提起“城市病”的頑疾,總少不了內澇積水問題。
要將城市道路從雨水問題重要“誘發地”,轉變為雨水問題的首要“解決地”。在平涼,解決之道則是因地制宜。
“首先源頭層面,針對一些已建的建筑小區項目,其地表的硬化程度比較高,局部存在低洼,會有排水不暢這種問題。我們就會設計一些線性排水溝,將地表的徑流盡快導入到綠地的雨水花園中去。”參與平涼海綿城市建設、來自北京相關規劃設計院的給水排水工程師張晶晶這樣介紹。
而對于道路層面,一方面是對排水管道進行提標改造,滿足排澇要求需要的情況下,會在道路局部增加一些雨水調蓄池,提高排澇的能力。
“從末端層面,主要是針對本地的一些河道溝渠,采取清淤疏浚,生態復綠、岸線加固等方面的工程,從系統層面綜合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張晶晶說。
城市整體環境風貌若是“面子”,那作為城市細胞的組成部分,居民小區環境可謂是“里子”。在平涼,海綿城市建設也不忘扮靚“里子”。
“海綿化改造后的老舊小區‘顏值’上升、功能提升,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小區綠化多了,居住環境也越來越好。”提起這樣的改造,平涼市隴東明珠小區的居民們贊不絕口。

城市小區內海綿排水設施改造工程。
不止隴東明珠小區,另一處修建于1995年至2000年的鐵路小區,擁有1784戶居民,屬于平涼城區的超大型住宅小區。走過20年風雨,小區內基礎設施落后且年久失修,綠化帶雜草叢生,道路雨天積水等一系列問題,讓居民的幸福感不斷降低。
2022年,小區同樣進行了海綿城市改造。透水磚鋪進綠化帶,下沉式綠地削弱降水峰值對小區排澇造成的影響。此外,還有組織地匯集雨水,補充和節約綠地灌溉用水。
小區居民紛紛表示,“原來的異味也變成了草木的清香,現在整個小區都敞亮了、干凈了,住起來也更安心、更舒適了。”
王云波介紹,平涼市通過實施居住社區和老舊小區改造,把景觀綠化、配套設施與海綿城市建設有機融合,著力解決小區內澇積水、綠化檔次偏低等痛點頑疾,讓居民切身體會到海綿城市建設對居住環境的改變。
“海綿城市建設的初衷是為了給人民群眾提供更有品質的生活。從居民的反饋不難看出,一系列改造后,百姓滿意就是最大的成效。”王云波如是說。
不僅如此,在平涼,海綿城市建設還與城市更新相結合。對27條城市道路進行海綿化升級改造,多處積水隱患點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更具韻味、更有品質、更加宜居。
從績效指標的“硬數據”來看,自2022年以來,平涼市天然水域面積無縮減,內澇積水區段基本消除,累計新增透水鋪裝面積73.61萬平方米,雨水資源化利用量達到16萬噸/年,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達到45.31%,達標面積占建成區面積比例由26.74%提高到50.21%,如今,會“呼吸”的不止有公園、綠地,還有街道、居住小區、學校醫院、機關單位等。在沒有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平涼市順著城市原本的“肌理”與“脈絡”,將整個城市變成一塊“大海綿”。
水潤城興,隨著城市應對風險的“彈性”和“韌性”增強,平涼邁向大雨無澇、大旱有水的綠色新城,一幅“自然、生態、綠色治水”的美好圖景正在加速實現。
統籌謀劃,貢獻平涼特色海綿智慧 作為一項舉足輕重的系統工程、又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海綿城市建設從不是一時興起,也不能一蹴而就,其考驗著城市設計者、建設者的智慧。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平涼就開始謀劃海綿城市建設,并在2022年6月成功申報,成為“十四五”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高度重視、有序推進,平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平涼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領導小組,常態長效化推進海綿示范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體系,作為巡察和跟蹤督辦的重要內容統籌推進。市級領導對海綿城市工作專題研究、督導調度、跟進指導55次,市海綿辦召開專題調度會35次,全程跟蹤服務工程190余項。
先后出臺平涼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和5項管理辦法,制定出臺項目建設、投資融資、督查、考核、運行維護等政策制度文件60余項,形成了全過程的技術標準體系和管控體系,科學引領和指導海綿城市建設。
“我們還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服務中心,招考選調業務人員17名,招標第三方咨詢單位開展全程技術指導,夯實了技術支撐。”王云波告訴記者。
涇河大道改造及南側生態廊道雨洪調蓄工程。
與其項目建成后“加海綿”,不如就在建設過程中融入“海綿+”。在平涼,海綿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新建小區全面落實海綿城市措施,老舊小區改造全面融入海綿城市元素,基礎設施全部按照海綿城市標準建設。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結合黃土高原河谷城市水文特點,平涼將中心城區劃分為3個功能分區和31個排水分區,謀劃實施7大類226項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分年度逐項目實行清單化管理。創新籌融資模式,發揮中央補助資金引導帶動作用,撬動社會資金投入,多渠道籌措示范城市項目海綿化資金38.32億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搶抓市場機遇,培育產業體系,圍繞“海綿+綠色建材產業鏈”,平涼市也積極出招,引進專業技術團隊成立海綿建材研發基地,孵化5戶鏈上企業,推動45項專利技術加速轉化,海綿產品實現批量生產。
一套具有平涼特色、各方高效協同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逐步成型,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不斷實現面的拓展與質的提升。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平涼中心城區已開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185個,形成了6個連點成線串聯成片的海綿城市示范區,全力打造一批有特色可示范的典型項目。2023年平涼市成功入選“中國海綿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3項工程入選項目典范案例,為黃土地區、河谷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可借鑒、可參考的建設模式。
昔日的雨水“包袱”,逐漸變成“解渴”的財富。從老舊小區到公園綠地、從城市道路到河系治理,一批能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海綿體”正在構筑全新綠色空間,成為平涼市的“破題之作”。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