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單一防洪排澇模式,對城市雨洪進行系統管理。隨著海綿城市概念的普及,新的城市建設理念逐漸被社會理解,海綿城市的建設隨之提檔升級。
自杭州市2021年入選全國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富陽區緊緊圍繞全市關于“干一片、成一片”的指導方針,深入探索海綿城市片區建設做法,完成了陽陂湖、北支江等海綿城市片區建設,并在此基礎上打造海綿城市片區建設2.0版——杭黃一平方公里。
從點上開花到集中連片,富陽區以“大海綿”建設為主線、“小海綿”建設全覆蓋,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經驗,積累一批片區成效數據,為海綿城市片區建設提供富陽樣本。
一道河渠 入選全省示范性工程典型案例 今年3月,富陽區海綿城市建設傳來好消息——“亭山渠”項目成功上榜全省30個海綿城市示范性工程典型案例,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一面旗幟。
亭山渠位于富春灣新城杭黃高鐵站前一平方公里范圍區域內,屬于城市水體(及濱水綠地)類項目。作為南片山區山洪及亭山水庫行泄滯蓄通道,該項目亮點頗多。
亭山渠在設計階段,綜合考慮場地豎向、匯水范圍、植物配置等,將海綿的功能性與渠道的景觀性融合,兼顧面子和里子。在施工階段,嚴格按圖施工,在發揮功能性的生物滯留設施內,合理配置景觀植物,呈現出錯落有致、層次豐富、色彩相宜的景觀效果。在運維階段,亭山渠專業的運維團隊,對日常維護、巡檢以及海綿辦現場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的意見,及時整改優化,尋根究底解決苗木植物長勢不佳的問題,做到“要建好更要管好”。
植草溝、雨水花園等“小海綿”設施可消納內部硬質鋪裝雨水,生態塘等則為后期周邊地塊開發及道路建設預留滯蓄空間,建設局部“大海綿”片區。通過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等的生境構建,提高了河道水質自凈能力,提升了亭山渠的水生態與水環境,給周邊居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空間。
尤為重要的是,通過亭山渠的建設,困擾周邊居民已久的大橋南路內澇積水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馬路上不再常常出現“看海”的情景。
生態綠肺 繪就富春山居詩意畫卷 其實,亭山渠作為城市海綿,并非“單打獨斗”。富陽高鐵站站前廣場北側,一個嶄新的金湖公園綠樹環繞,湖水蕩漾,成為該片區一塊碩大的“蓄水海綿”。
金湖水系及景觀工程是杭州富陽杭黃高鐵片區一平方公里綜合開發項目的子項目,以金湖水系為核心,聯通片區內主干排澇通道經緯渠、亭山渠,在保證片區整體排水防澇安全前提下,接納周邊地塊的雨水徑流,發揮蓄水、凈水功能。
這是杭州富春灣新城內的一片“生態綠肺”。項目建設單位中交城投富陽地產項目總經理宋建鋒介紹,金湖水系及景觀工程集水生態恢復、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資源涵養、韌性宜居建設于一體,全方位提升新城的“彈性”和“韌性”,向著“水生態良好、水環境改善、水資源充足、水安全保障”目標邁進。
走進公園,會發現所言非虛。金湖作為周邊地塊有效調蓄載體,最大蓄水量可達6800立方米,除承擔自身地塊調蓄水量外,可額外分擔周邊地塊雨水。
配套景觀空間高差較大,全園各區域通過草坡、臺地、臺階、擋墻等多種設計手法消納高差,通過布置轉輸型植草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帶等海綿設施滯蓄園區內雨水,在營造豐富多樣景觀空間的同時,打造全過程海綿系統。
這片“生態綠肺”,發揮著強大的調蓄功能。當晴天無降雨時,湖區內部通過水系循環系統,可保持整個金湖水系的水質清澈良好;降雨時,可通過海綿設施滯蓄、凈化雨水后再進入湖體,減輕地表徑流對湖體的污染;當遭遇20年一遇以上的暴雨時,周邊雨水可排至金湖,通過亭山渠和經緯渠及時封閘泄洪,解決片區內澇問題。
這片“生態綠肺”亦帶來經濟效益。據測算,通過杭黃一平方公里片區海綿城市建設,可有效削減地表徑流污染50%以上,多年平均環境效益約為0.4億元,多年平均土地增值效益為0.7億元。
古湖新生 實現區域生態修復治理 海綿城市片區建設的富陽樣本,有新開建項目,也有通過既有濕地的修復,打造海綿精品,陽陂湖生態修復項目就是其中的典型。
陽坡湖位于富陽區皇天畈區域,據《富陽縣水利志》記載,自唐朝貞觀年間,古人便在此修建陽陂湖,是重要的蓄水灌溉水源。如今的陽陂湖濕地片區,更是與杭黃高鐵一平方公里片區形成“南北呼應、東西交融”的海綿片區,打造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新格局。
把時間撥回到2018年,富陽區經過多次周密論證和科學規劃,提出對陽陂湖生態環境進行修復。2019年,富陽啟動陽陂湖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分為一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二期(配套工程)和三期(陽陂湖項目北側至鳳凰山區塊)。一期工程于2019年年底開工,2020年下半年建設完成。
修復后的陽陂湖,形成了“一湖七園”的空間格局,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重要生態功能。項目的建設解決了片區的內澇問題,緩解了城市的蓄洪壓力,通過公共綠地及濱水空間建設,使城市居民休閑游憩空間大幅增加,城市變得更加宜居,更滿足市民和游客休閑旅游的需要,成為富陽的綠色海綿、生態綠肺。據統計,陽陂湖一期對外開放以來,日均游客超3000人次,單日游客峰值達到7445人次;共有80余種野生鳥類在陽陂湖出現,其中夏候鳥19種、冬候鳥29種、過境鳥12種,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33種,國家三級保護鳥類45種。
智慧管理 大小海綿持續良性循環 當海綿城市建設從點上開花到成網成片,系統化的管理尤為重要。為此,富陽用上了“智慧大腦”。
智慧管理措施,成就“海綿”防洪調蓄的“硬核實力”。
富陽區北支江北岸經過綜合整治,一段長7.5公里的濱水景觀帶在驚艷亮相后,成為周邊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帶著水汽吹過來的江風,舒服又沒有異味,吃完飯過來走走特別好。”家住君望花苑小區的陳大伯說。
高顏值的“表象”背后,是科技助力下的持久管理。
“在市級相關領導、專家的幫助指導下,工程設計方案經過多輪精心優化,結合‘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措施,全面提升北支江的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富陽區海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水岸同步設置了水質自動監測系統,通過終端精準控制,實現對水質的智慧管理。工程內容包括新建排水管道、管涵清淤、實施一體化排水泵站2處、閘站4處等,建設494平方米植草溝、2815平方米下凹式綠地、6861平方米雨水花園、16700平方米透水鋪裝,以及117948平方米濕塘,達到了上萬立方米的調蓄量。
“我們依托多專業融合、全過程設計、智慧化施工的優勢,探索出了一條‘灰綠結合、藍綠交融、智慧管理’的海綿城市設計及施工方法。”工程建設方富陽區城建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采用濕地水體調蓄、透水鋪裝、生態駁坎、低勢綠地等海綿低影響開發措施,高質量完成了這一富陽區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項目,構建起北支江畔的大海綿體,極大提高了區域雨洪利用效率及防洪排澇能力,不斷實現“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目標。
金湖水系及景觀工程也將配備智能化的海綿監測系統。據介紹,待監測系統安裝運行后,可通過可視化管理頁面,實時觀察水質、水位等動態數據,還可進行數據智能分析,提高運維效率。
以“打造精品、擴大示范”為契機,近年來富陽區成功建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示范性工程。杭黃未來小學、杭州光機所、光機所人才公寓等海綿城市重點項目陸續建成;銀湖萬達廣場周邊綠化配套工程,通過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系統,實現了公園景觀與海綿措施的自然結合……大小海綿聯動,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生態底色不斷被擦亮。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