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已全面進入主汛期,部分地區發生城市內澇,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造成城市內澇的原因包括自然調蓄空間不足、排水設施建設滯后、應急管理能力不強等。治理城市內澇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必須高度重視。筆者認為,與其事后補救,不如從源頭把控,做好城市內澇防治規劃,落實排蓄并舉措施,掌握城市內澇防治的主動權。
提高暴雨期雨水的排放能力,找準城市內澇風險點和積水點是關鍵。城市排水系統功能劃分不明確、未能徹底實施雨污分流、管道口徑過窄是導致暴雨期雨水排放不暢、形成積水點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重點建設完善排水管網工程。開展“一點一策”改造工程,通過實施防汛排澇應急工程,對城市內澇易漬澇片區改造、中心城區雨水直排口建設工程、主城區能力提升漬澇點改造等項目,制定更為全面有效的排水規劃方案。在城市內澇積水點和易澇點設置旱溪等排除內澇積水的徑流通道,同時做好日常清掃和監管工作,防范生活垃圾和落葉等進入排水口堵塞排水管道,以提高排水管道的排水效率。這樣,在遭遇暴雨等強降雨天氣時,雨水能實現暢排,局部積水能夠快速疏散,從而降低城市內澇的發生率。
大量不透水路面導致雨水難以實現有效循環,從而加劇了城市內澇的危機。因此,除了完善排水基礎設施,也要提高城市暴雨內澇的防御能力,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全過程,合理安排城市空間。在構建城市內澇防治體系的過程中,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優化城市布局,按照滲、滯、蓄、凈、用、排的方針,提高雨水存蓄能力。比如增加城市綠地,新建及提升綠地廣場與口袋公園、下凹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源頭減排設施,完善雨水貯存設施、人工湖排蓄設施等,為雨水存蓄提供條件。
很多容易發生內澇的城市瀕海臨江,依河傍湖,保護好城市的湖泊和濕地,實現雨水自然滲透、自我凈化、永續利用,既能夠有效避免內澇的發生,也能維系城市水生態功能。蓄澇水面率成為制約排澇流量設計大小和治澇效果的關鍵因素。一方面,河道過流斷面不夠,澇水無法到達排澇泵站,從而導致水位過高,需要新開挖河道和湖泊,增加水面率。另一方面,降低河道的常水位也是增加調蓄空間、降低城市內澇風險的重要方式。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