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花盛開,蘆葦搖曳,看似普通的植物卻有著過濾水體的作用;結合道路改建,利用跨線橋下的空間設置雨水花園,發揮調蓄、凈化的作用……
記者獲悉,近年來,新區積極推進張家浜楔形綠地、世博文化公園等重點區域海綿城市建設,對全區海綿城市建設形成示范引領效應。近期,市住建委會同第三方專家團隊來新區開展海綿城市年中指導工作,對浦東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
海綿城市是指能充分發揮建筑小區、城市道路、綠地廣場、河道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達到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安全、涵養水資源的多重目標,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是一種生態與低碳的城市建設模式。
據新區建交委介紹,今年,新區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計劃完成張家浜楔形綠地工程(三期)、張江總部園頭部企業及上市公司總部區、楊高南路(高科西路-外環立交)改建工程、康橋雨水泵站、宣六港(航城路-周鄧公路)河道建設工程、海徐路公園、軍民路(昌飛路-申江路)新建工程、張江在線新經濟生態園項目、唐鎮PDP0-0403單元W14-01地塊配套小學項目和唐鎮PDP0-0403單元W15-01地塊普通商品房項目。這10個示范項目中,既有公園、綠地項目,又有城市道路和河道建設項目以及園區、住宅等,海綿城市建設覆蓋面正不斷擴大,助力韌性城市建設。
張家浜楔形綠地作為上海市市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試點面積7平方公里,東至外環線、南至龍東大道、西至金橋路、北至錦繡東路。三期項目北至張家浜河道,南至龍東大道,西至現狀友誼河,東至外環運河,目前建設已近尾聲。
三期項目總面積約60公頃,其中總水域面積達27公頃。水域周邊,植被茂盛,環湖道路曲徑通幽。湖邊低洼處的雨水花園,下雨天雨水匯聚在此,當流到中間的大湖時,湖邊的蘆葦、荷花以及水草等植物,則發揮了凈化雨水的作用。
據悉,在三期項目建設中,運用水系“大海綿”與低影響開發措施“小海綿”相融合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質能達標,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努力打造高標準的海綿城市示范區。同時,這里也是集生態環境、休閑娛樂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綠色空間,對調節中心城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整個張家浜楔形綠地利用其優良的生態本底條件,有望建成示范性的、系統細化并落實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要求的控規單元。
楊高南路(高科西路-外環立交)改建工程則結合道路工程建設,充分發揮海綿設施“滲、滯、蓄、凈、排”的作用,通過改變橋梁橋面雨水傳統直接排放的方式,跨線橋下綠化帶內設置雨水花園。橋面雨水收集至地面,以斷接的形式經高位花池消能并調蓄部分雨水后,自流至橋下雨水花園進一步調蓄、凈化。雨水花園低點處設置雨水口(溢流井),超標雨水通過雨水口溢流進入地面雨水管網,最終排入河道。有效調蓄路面及高架橋面雨水,緩解管網壓力。
道路兩側的人行道采用透水人行道,雨水順著透水面層的孔洞進入到透水基層,然后再慢慢地滲透到墊層中。透水人行道的墊層作為排水基層不僅能夠將一部分雨水作為地下水的補給,還能夠將其有效地送入到市政管網中。
張江總部園頭部企業及上市公司總部區作為工業用地,在有限的條件下充分體現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多樣化海綿設施。通過綠色屋面、雨水花園、下凹綠地、透水鋪裝、蓄水池等,合理分散布置海綿設施,對地塊的雨水進行有效消納、滲蓄和緩釋回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海綿建設總體控制目標。
宣六港(航城路——周鄧公路)河道建設工程位于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南一片區東側,根據河道岸線布置,結合地形、地質及河道兩岸周邊環境,營造多樣的河道生境系統。而康橋路雨水泵站除了排水,還在雨水泵站建構筑物四周、道路兩側布置可消納雨水徑流的綠地和生物滯留設施,合理引導場地雨水進入生物滯留設施進行凈化、滯留、蓄存。
據悉,新區全面對標規劃指標體系,緊密圍繞階段目標落實海綿城市達標區域建設要求。預計截至2024年底浦東新區(含臨港新片區、度假區)約187.9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截至“十四五”末浦東新區(含臨港新片區、度假區)達標區域預計達到218.97平方公里,浦東新區建成區面積為490平方公里,這意味著“十四五”期間建成區4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來源:浦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