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立足本地實際,聚焦飲用水源地、工業園區、生態濕地三大區域,堅持“七分防,三分治”理念,不斷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體系,加強污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與修復,確保地下水水質安全穩定。
一、聚焦水源保護區域,筑牢飲用水安全屏障。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日常環境管理,做到常態巡查、定期監測,確保群眾飲用水安全。一是科學劃分保護區域。全市現有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均為承壓或微承壓型地下水水源地,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踏勘、綜合研究,制定并公布了《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方案》,累計投資26萬元將農村一體化集中供水及單村、小聯合供水水源井劃入水源保護區。二是全面加強規范管理。為進一步強化飲用水水源環境管理,全面開展水源保護區界碑、宣傳牌標準化設置,累計投資196萬為全市42處農村飲用水源地和140眼水井樹立界標496塊、水源宣傳牌124塊、交通警示牌18塊,并明確屬地鄉鎮和第三方運維管理責任。三是堅持開展監測監管。將水源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列入年度工作計劃,明確水源水質的監測范圍、監測項目、監測頻次,每年至少檢查2次,開展地下水39項常規項目環境監測,并對監測數據進行公開,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切實保障水源保護區環境安全。
二、聚焦重點管控區域,強化地下水環境監管。針對化工園區等重點管控區域,建立“重點污染源環境準入—監測預警—隱患排查”全方位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模式。一是嚴把環境準入關口。在環境準入方面,明確對不符合產業政策、選址不合理、不符合規劃、國家明令禁止的項目一律不批。以“三線一單”為引領,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推行環評審批與排污許可證核發“一體化”辦理新模式。二是推進在線監測監管。加強地下水環境現代化監管能力建設,在重點監管對象周邊布設地下水檢測設備,化工園區地下水自動監測站點與地下水監測井相連,設備自動提取地下水樣品,可同時檢測19項污染指標,為企業、園區和生態環境部門實時觀察水質狀況提供管理支撐。三是開展現場問題排查。聚焦風險隱患排查整治,依照《地下水污染源滲漏排查工作方案》及排查技術手冊,建立《地下水滲漏排查清單》,開展地下水重點排污單位地下水滲漏排查工作。今年以來,全市共2家地下水重點排污單位完成了滲漏排查。
三、聚焦生態修復區域,推進再生水深度治理。因太平濕地位于采煤塌陷區,地下含水層與地表積水區上下聯通,為減少地下水污染風險,我市堅持追根溯源,深入推進再生水綜合治理。
一是聚力污水源頭減排。全力引導相關企業實施源頭治理,最大限度減少廢水外排。比如:太陽宏河紙業實行“分級處理、按質回用”的中水回用治理模式,不斷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努力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實現了白水的封閉循環,每天可回用水約6000方。二是加強中水設施建設。投資4970余萬元,實施了鄒城工業園區中水深度凈化工程,采用潛流濕地工藝,對排入濕地的企業中水進行深度處理,每天可處理中水2萬方,出水水質達Ⅳ類水標準,經太平濕地處理后達到Ⅲ類水標準。三是完善環境監管體系。實施了“太平采煤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一期)監測工程”,布設了地表水環境監測點23個、地下水環境監測點25個等監測工程,對監測區地質環境及治理工程效果進行全面監測,深入開展綜合分析和研究,并以此為基礎科學指導環境治理工作。
來源:鄒城市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