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從“生態瘡疤”到風景如畫,“華北明珠”白洋淀重現光彩,永定河實現全年全線有水……
河湖長治,方能碧水長流。河北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體系,強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重拳整治河湖亂象,為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通過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我省數萬名河湖長上崗守水護水,推動全省河湖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一幅人水和諧的斑斕畫卷徐徐鋪展。
“一龍管水”——讓每條河流、每個湖泊都有人管、有人護 8月1日,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洋河入海口,金色沙灘綿延,海面碧波粼粼。
北戴河新區蔣營村村級河長甘衛東開始巡河。他沿著洋河邊走邊看,查找河道問題。“近年來,北戴河洋河入海區域的環境越來越好,白鷺等水鳥也越來越多。”甘衛東說。
秦皇島市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河海和上下游、左右岸,在全省先行先試推行河湖長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主要河流市級河長,全面整治陸源污染和內源污染,河湖面貌得以逐步改善。
“在過去各自為政的傳統管理機制下,因河流治理問題類型復雜,部門交叉管理區域多,‘九龍治水’極易陷入‘群龍無首’的困局。”秦皇島市河湖長服務中心主任宋士迎說。
解決困境,唯有改革。
變“九龍治水”為“一龍管水”。河湖長制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確定了河湖治管的責任主體,各級河湖長縱向形成了治水的“地方首長責任鏈”,橫向則能統一協調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務等管理部門,形成共治共管水污染、改善水生態的良好局面。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
從各地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主動將河湖作為自己的責任田,到企業、校園、社區涌現一批“民間河長”……2017年底,我省全面建立河長制。2018年,湖長制全面建立。
在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鐵強看來,河湖長制的施行,打破了過去推諉扯皮的亂象,切實壓實了責任,明確了部門乃至個人職責,發揮了制度的威懾力。
目前,我省已形成各級河湖長齊抓共管、部門協調聯動、社會廣泛參與、省際聯防聯控、覆蓋全省所有河湖的管理保護體系。全省4.6萬多名河湖長履職治水,讓每條河、每個湖泊都有人管、有人護。
以考核促履職、見成效。去年,我省建立健全河湖長制考核問責機制,將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工作導向”與“用人導向”結合,明確“事權責任明晰、工作重點突出、措施成效兼顧、激勵問責并舉”的河湖長制考核工作模式,激勵河湖長擔當作為,切實履職盡責。
數字賦能——持續推動河湖長制從“有名有責”向“有能有效”轉變 8月2日,在石家莊市滹沱河正定段巡河的“民間河長”張翠英輕點手機App“河長云”,將發現的河道問題上傳給相關部門。
“這個軟件非常好用,既能實現各級河湖長‘云上’巡河,又能督促各級河湖長履職盡責。”張翠英說。
省河湖長制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河湖眾多,水系發達。自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河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河湖監管水平明顯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衛星遙感、大數據、無人機等新技術和新裝備的廣泛應用。
數字賦能,不斷提升河湖監管效能。目前,我省已建立由河長制信息平臺、河湖衛星遙感監測、河湖智能視頻監控以及無人機等設備構成的巡查體系,構建起“五級統籌、數據一體、流程規范、監測立體、參與廣泛”的信息化河湖管理保護新格局,便于對問題集中河段倒查河湖長履職,確保河湖長制“有能有效”。
為持續推動河湖長制從“有名有責”向“有能有效”轉變,自2022年年底起,我省認真落實省級總河湖長令要求,堅持因地制宜、改革創新,在全省開展以“河安湖晏、水清魚躍、岸綠景美、宜居宜業”為目標的幸福河湖建設。
王鐵強認為,建設幸福河湖是全面強化河湖長制、創新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的有益探索,也是鞏固河湖整治成果、系統治理河湖的重要舉措。
在邢臺,通過開展河湖清理整治、規范河道管理、建設幸福河湖等系列措施,推進河湖水生態持續改善,實現百泉泉域持續復涌,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好河湖生態風景已經成為“太行泉城”的最美名片。
在邯鄲,持續推進農村水系水網整治,全市基本構建起以水庫為“根”、河流為“干”、渠道為“枝”、坑塘為“葉”的“樹狀”生態水系連通格局,地表水配置利用能力大幅提升,河湖面貌持續改善。
一手抓治污減排,一手抓修復擴容。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解決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四亂”問題4.7萬余個,清理河道垃圾2000多萬噸,清淤疏浚7000多公里。同時,統籌外調水和本地水實施重點河湖生態補水160多億立方米,一大批河湖再現河暢水清、魚游蛙鳴的勃勃生機。2023年,南運河、白洋淀等64條(個)幸福河湖建成。
全域治水——跨界河湖管護從“單打獨斗”向“握指成拳”轉變 6月19日,來自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引灤工程管理局(以下簡稱“引灤工程局”)、寬城滿族自治縣水務局等單位的十余名工作人員在寬城滿族自治縣桲羅臺鎮潘家口庫區,開展了一場聯合巡河活動。
上游保護好水質,下游從中受益。2022年起,寬城滿族自治縣積極對接引灤工程局,建立潘家口水庫及周邊區域的聯防聯治聯建機制,推動解決水生態問題。
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近年來,我省強化與京津溝通對接,推動叁地舉辦京津冀河湖長制辦公室聯席會議,開展聯合巡河、聯合執法、協商共治,跨界河湖管護從“單打獨斗”向“握指成拳”轉變。
目前,我省與環京津6市23縣簽署跨界河湖“聯巡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在43條跨界河段建立“跨界河湖長”機制,設立區級、街鎮級“跨界河湖長”,推動解決“跨界”河湖水環境突出問題十余項,真正將“分段治水”轉為“全域治水”。
改革創新最大的活力蘊藏在基層和群眾中間。
在邯鄲東部河渠水網最密的曲周縣,滏陽河在這里蜿蜒流淌。7月3日,白寨鎮塔寺橋村河湖管理員謝永軍,開始了新一天的河湖“洗臉”工作。
河湖管理員是曲周縣實施全域河湖管護保潔物業化運作的成果之一。去年以來,曲周縣以推行河湖長制為抓手,統籌河湖保潔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聘請專業第叁方保潔公司,拓展社會力量治水,打通河湖治理“最后一公里”。
省河湖長制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通過與流域機構協調、與司法機關協作、與公益團體合作,開展河湖安全保護專項執法、“守護燕趙河湖助力高質量發展”監督檢查等活動,并在白洋淀等重點流域建立集巡回審判、警示教育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司法保護基地,強化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凝聚治河護河合力,讓河湖管控實現從“分段分岸管”到“合力共同管”。
統計數據顯示,我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連續兩年達到80%以上,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連續四年為零。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