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今年的主題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回望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邃論斷,它不僅勾勒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更激發了全社會對生態保護的深刻共鳴。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與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水資源的保護與治理成為刻不容緩的時代課題。那么,目前水污染控制面臨哪些難題?有哪些前沿科技?
為此,我們邀請了北京生態修復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魏源送,共話水污染治理之道。

1、您是為什么開始研究水污染控制領域的?水污染主要有點污染源和面污染源,兩者有什么區別?
我的研究最初是從污水處理開始的,包括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后來,我有幸參與了國家“十一五”期間的“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這讓我的研究方向轉向了流域水污染控制。
在水污染控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源頭減排和源頭治理。
污染源頭主要分為兩類:點源和面源。點源污染指的是有明確排放點的污染源,比如工廠或企業的排放口;而面源污染則比較廣泛,通常發生在降雨或降雪融化后,污染物通過地表徑流被輸送到河流、湖泊等水體中。

由于點源和面源的特性不同,它們的治理難度和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別。點源污染排放相對穩定,容易追蹤和控制;而面源污染則受季節影響大,治理起來更為復雜。比如在雨季,城市面源污染問題就會比較突出。
正值北京“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由于降雨量大,城市面源污染問題仍然需要高度關注。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能夠形成一個具有氣候韌性的河流系統。
2.就北京而言,流域主要面臨的問題有哪些?目前我們在水污染治理上有哪些比較前沿的技術?
在70年代以前,北京的水體大多是非常干凈和整潔的。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水污染問題逐漸顯現,水質開始惡化。不過,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和治理,現在北京的水質正在逐步改善,向著水生態健康的方向邁進。
水污染控制是全過程的。首先是源頭治理,包括源頭的減排措施,如果是工業、企業,就涉及清潔生產,盡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在污染物排放環節,構建了嚴密的監控與管理體系,借助“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等先進技術,實現對水體環境的實時、精準監測,有效遏制了非法排污行為的發生。
在治理措施層面,廣泛應用了多種先進技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膜處理技術,實現了污水向清水的轉化;同時,也注重發揮自然生態的凈化作用,通過構建塘-濕地系統,運用生物協同、操縱調控等技術手段,促進水質的自然恢復。
當然,在選擇治理技術時,我們也需要考慮經濟性和可靠性的平衡。我們既要確保技術的先進性,也要考慮其成本和應用效果,確保治理工作的可持續性和可行性。當前正積極探索并應用數字孿生技術,數字孿生河流,水廠、流域,推動水環境治理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邁進。
3.流淌千年的北運河,是城市副中心亮眼的“金名片”,您在治理北運河的過程中有哪些故事?如今的北運河變化有多大?
北京有五大水系,北運河是唯一發源于北京市境內的一條河,上游又叫溫榆河。北運河水系的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北運河流域的人口占城區人口的70%;第二,流域里的GDP占北京市城區的80%;第三,它承擔了北京城的90%的排水任務。
北運河不僅是北京非常重要的河流生態廊道,還串聯了京津冀,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非常關鍵,它的好壞,關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北運河水環境比較特別。第一,北京一年的水資源用量大概是32億立方米,其中再生水的利用量10億立方米,這極大部分是用到了河湖水環境的補水,主要就補到北運河里。第二,它的上游、沿城環境和水質是不一樣的。
北運河平常水是很干凈的,從上游的沙河濕地公園、中游的溫榆河濕地公園、下游的濱水森林公園來看,水質還是不錯的。但是在汛期,特別是強降雨以后,就會出現水質的下降,微生物污染。這就是因為城市面源,包括河流管網污染,但是北運河自潔能力很強,一周以后就幾乎恢復正常了。
現在我們講人水和諧、親水空間、濱水空間的概念,有很多人喜歡到河邊去玩,因此,汛期的時候要注意,一是注意安全,第二就是微生物污染問題。
2008年10月份的時候,我去沙河水庫,當時我的印象里水庫長滿了水葫蘆,但是現在再看,沙河水庫已經成了北京市的觀鳥圣地,所以說變化很明顯,從過往的黑臭水體變成水清岸綠的怡人水體了。
4、今年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您認為該如何增強公眾對水污染治理的認識和參與?普通人能為保護水質做些什么?
全國生態日的主旨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環境保護來講,就是人人從自我做起,減少污染排放。
環境變化有兩個因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變化。
這兩種變化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氣候變化有些時候是不可控的,但是可以去適應、減緩,比如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人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教育也可以改善。
現在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的主要核心任務。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要把這個發展跟保護的關系要處理好,不能為了保護而保護,也不能為了發展而發展。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