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在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績效評價中獲得“A”等級,標志著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任務圓滿完成,海綿城市建設成效繼續全國領跑。
自2021年入選國家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杭州探索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高效協同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
“我們從優先解決對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影響大的積水內澇等問題入手,在建章立制、規劃編制、項目設計、建設管控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年示范期,杭州出臺了《杭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以及14項配套制度、8項本土化技術管控標準,其中建管銜接長效運維機制被住建部列入“海綿城市可復制可推廣政策機制清單”。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海綿城市建設達標排水分區365.67平方公里,占建成區面積比例為41%;打造西湖銅鑒湖示范片區、蕭山奧體核心區示范片區、富陽杭黃示范片區等10個重點示范片區,總面積24.64平方千米;建成銅鑒湖公園、桃花湖公園等13處大型調蓄空間和宜居宜游的濕地水景公園,新增水面面積336公頃;中心城區城市防洪標準滿足50年一遇,中心城區內澇標準達到50年一遇;內澇積水區段消除比例100%,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
今年,杭州海綿城市建設持續發力,被納入城市更新“十大行動”重點工作。
前不久,市政府批復并公示了《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修編)》,提出了在杭州全市域,以系統化、全域化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領杭州市海綿城市示范城市建設,依托江南水網特點、生態園林城市特色、數智化優勢,因地制宜,把杭州市建設成為安全生態、集約節約、韌性宜居的海綿城市建設典范。結合杭州市域及中心城區生態空間格局,充分利用生態屏障及湖庫調蓄空間,保護并發揮河道、濕地、大型公園等海綿體的作用,構建“一軸雙心,三脈八帶,山水融城”的海綿城市空間格局。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5年,實現城市建成區55%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實現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更多“海綿因子”在杭州大地擴散。作為大城北建設的“窗口”之一,位于良渚新城的玉湖公園將于年底開門迎客;江水潺潺、綠樹搖曳,富陽區洋浦江生態修復工程已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
城水共生、人水和諧,海綿示范之城繪就了一幅“藍綠交融、韌性宜居”的新畫卷。
“我們始終堅持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杭州全面打造生態文明之都的重要內容,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發展全過程。”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海綿城市建設與當前城市更新等重點工作高度關聯,要有效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行動、韌性城市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為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努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范例夯實生態基底。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