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這幾年連續三次引來黃河水,不僅使淀內的魚多了,還使我們水區的生活環境變好了,光今年冬天鑿冰捕魚我就比往年多收入了近2000元……”談起實施的三次“引黃濟淀”工程,60多歲的安新縣大張莊村村民張小馬樂呵呵地打開了話匣子。
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白洋淀保持其適宜的水位對維護京津及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意義巨大。據了解,白洋淀年平均蒸發和滲漏量近3億立方米,這對減輕氣候干燥程度、調節降水、補充地下水、維護華北地區的生態平衡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白洋淀又被稱為華北地區的“空調器”、“晴雨表”,并被譽為“華北之腎”。
為保障白洋淀持續適宜的水位,近年來,國家水利部、河北省保定市積極探索白洋淀流域內補水與跨流域補水相結合的長效補水機制,使白洋淀擺脫缺水干淀的困境。自1997年以來,已先后多次引水濟淀,白洋淀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性保護。
引黃濟淀給白洋淀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人們開始懂得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水,懂得用心去關愛這曾被塵封的“華北明珠”。為保障生態環境,白洋淀景區加強污染綜合治理,投入4000多萬元實施河底清淤及主航道毛石護坡工程,投資近億元建成污水處理廠。加快淘汰燃油機船步伐,累計淘汰燃油機船100多艘。采取淀區村建垃圾填埋廠、“三防”(防漏、防滲、防蠅)廁所、垃圾池(箱)等措施,有效解決了淀區居民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為改善濕地環境,白洋淀景區還將淀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三個區域,分別進行禽鳥保護、科學研究和旅游開發。
隨著第三次“引黃濟淀”生態補水工程的完成,白洋淀的水位由補水前的7.03米上升到目前的7.53米,收水約為1億立方米,核心區的水質已經達到Ⅲ類標準,基本接近40年前的水平,絕跡多年的菱角、芡實、白花菜等多種沉水植物和浮葉植物也已重現白洋淀,一度大量死亡的野生魚類也在快速恢復和繁殖,白洋淀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