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農田水利設施如何?水資源保護得怎樣?江南水鄉雖然“不缺水”,但城市化進程中同樣面臨“經濟發展與水網保護及水利設施如何合理利用”的課題。記者昨就此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和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張載養,市人大代表、崇明縣縣長趙奇等,了解到為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上海將實行最嚴格的三大水資源管理制度,讓江南水鄉美如其名。
河網如織才有希望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這首漢樂府,描繪的就是千百年來江南水鄉的如畫美景。不過近年來,人們發現市郊農村不少記憶中的小河消失了——不是垃圾填塞河道,就是房產開發或工廠建設征用河道,當“水網保護”遇到了“經濟開發”,當地政府往往首選后者。
“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嚴格實施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要對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主要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作為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載養說,當GDP不再是考核干部的唯一指標,當水指標“不再水”“河網如織”才有希望。
農田水利還有潛力
目前,上海328萬畝基本農田均配備水利設施,無論種糧種菜,還是種果樹,灌溉都有保障。1噸水從取水口通過入口灌溉溝渠到達農田,實現灌溉目標的水量超過0.7噸,換言之,上海農田水利設施的水利用率逾70%,而全國平均水平為55%左右,是否還有潛力可挖呢?
“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市人大代表、市農委主任孫雷說,提高農業用水利用率,一靠技術改進,二靠管理出效益——在水利設施改造技術日臻完善后,科學管理更為重要,“起碼,該流到水田的水,不能改道旱田,更不能被中途截流改做他用,有嚴格的監管預警,源頭活水才能物盡其用。”
嚴限納污至關重要
江南水鄉是一張大水網,“上海位于太湖流域下游,黃浦江水質能否日益改善,需要太湖流域聯動治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說,中央1號文件提出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為推動太湖流域一體化治理,他曾連續向全國人大提交議案,2008年起,太湖流域已實施最嚴厲的控污標準,其中,化學需氧量COD指標僅為通常標準的一半。
“崇明位于黃浦江最下游,3年來,崇明已關閉7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市人大代表、崇明縣縣長趙奇說,建設生態崇明,不僅要拒絕引進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即便那些企業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要關停并轉已經存在的污染企業,這些措施對保障“一級保護區”青草沙水源地的飲用水安全,至關重要。(記者:姚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