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
2010年4月
1.總則
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是保證地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重要工作,是保障災區恢復生產生活的基礎條件。本指南適用于災區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的選擇、基礎建設、規范處理、環境管理與應急處置等工作,同時可指導其他地區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水質安全保障工作。本指南技術路線見圖1。
2.飲用水水源地類型及選擇
2.1飲用水水源地的基本類型
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可以分為地表水水源地與地下水水源地兩類,地表水水源地主要包括河流、湖庫等類型,地下水水源地主要包括井水、泉水等類型。在地表水水源與地下水水源都極度匱乏的特殊情況下,可考慮收集降水作為水源。在選擇、建立及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的過程中,應按照救災保障優先、統籌災后重建的原則,選擇合理、合適、有保障的飲用水水源地。
2.1.1地表水水源地
(1)河流
江、河、溪流等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是農村地區最易獲取的飲用水水源,其優點是取水簡易且水量大;缺點是容易受地表污染影響。
選擇判斷條件:是否被工業污染源或其廢墟污染;是否有病毒細菌污染(人畜尸體污染);是否因地震產生重金屬等有毒害物質污染;是否有人畜排泄物以及垃圾污染。
(2)湖庫
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的優點是水量充足、供水穩定且取水便利;缺點是可能水腐殖質含量較高,水庫堤壩存在風險,且易發生水體富營養化。此外,堰塞湖也可在應急情況下作為飲用水水源地,其選擇判斷條件是:取水是否受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影響;堤防是否存在安全風險。
河流、湖庫取水注意事項:在居民區河流、湖庫上游設立新的取水口,應修建取水碼頭或跳板,將取水點設立在盡可能靠近河流、湖庫中心的地方,如果取水點遠離岸邊,可使用浮漂方式將泵伸向河流中心地帶取水。水邊修導流渠和蓄水池,或者采用潛水泵并用塑料管向蓄水池引水。設岸邊砂濾井或用砂濾缸近地混凝沉淀和消毒;在池塘多的地區可采用分塘用水。
2.1.2地下水水源地
(1)井水
井水通常是優先采用的飲用水水源地,優點是靠近用水區,取水簡易,水質穩定且不易被污染;缺點是易受余震影響毀壞,一旦污染難以恢復。
選擇判斷條件:現有井是否被地表水污染,是否因地震或余震易毀壞等;新挖水井是否有充足的水量保障,地質情況是否穩定等。
取水注意事項:水井應盡可能設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地勢高處,周圍20~30米內無廁所、糞坑、垃圾堆、畜圈、滲水坑及尸體掩埋等;要有井臺、井欄和井蓋;井底與井壁要確保水井的衛生防護;設公用取水桶;飲用淺井水需要進行水消毒。
(2)泉水
泉水,尤其是山泉水可以作為重要的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優點是水質好且不易受污染;缺點是供水量不穩定,有潛在污染的可能性。地震出現的涌泉也可以考慮作為飲用水源地。判斷標準除參考上述因素外,還要考慮是否存在放射性污染等問題。
選擇判斷條件:水量是否有保障;是否因地質變動產生有毒有害化學物質。
取水注意事項:在未受污染的泉水水源地附近建設集水池,修柵欄、起墻,在泉水旁設簡易導流溝,避免雨水或污水攜帶大量污染物直接進入泉水。
2.1.3其他應急水源地
雨水等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小型池塘或者溝渠可作為應急飲用水源。優點是水源獲得較為直接容易,缺點是供水量不穩定、水質水量均難以保證及控制。
雨水收集應修建專門的收集池,并在收集池附近修建簡單的沉淀、凈化處理設施。收集池周圍修置排水溝,防止地面徑流污染水源。
2.2飲用水水源地基礎情況調查
分析震后人口聚集區分布與飲用水需求情況,根據人口聚集區附近的水資源分布,調查原有水源地的損壞情況,調查可作為飲用水水源地的水源基本狀況。
主要調查信息包括人口聚集區的名稱、人口數量和飲用水需求量,現有或可選擇的水源地名稱、水源地類型、取運水情況、水質情況、周邊環境狀況和地震影響情況等方面內容。
2.3飲用水水源地的篩選
2.3.1現有飲用水水源地的篩選
在現有水源地基礎情況調查的基礎上,按照水量充足、水質良好、取水便捷安全等條件,判斷現有水源地是否可以繼續使用。震后原有水源可能受污染,要采用經驗判斷、儀器分析等方法進行檢驗后方可確定。現有水源地使用要加強衛生防護,做好衛生清理與消毒工作,安排專人看管維護,防止人為破壞。
2.3.2應急水源地的建設
在人口聚集區附近現有水源地不安全的情況下,可考慮應急水源地滿足用水需求。在應急水源選擇時,除現場的環境衛生調查外,水源水質檢測是必須的。在災害的特殊條件下,可采用經驗判斷、儀器分析(可采用便攜式檢驗設備)等方法快速檢測。應急水源地選擇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按照飲用水質的安全性,一般的順序是:井水、泉水、河流、水庫、湖泊。按照飲用水量的充足性,一般的順序是水庫、湖泊、河流、井水、泉水。按照輸送水的便捷性,一般的順序是井水、河流、泉水、水庫、湖泊。
2.3.3備用水源地選擇
在選擇主要使用的飲用水水源地時,有條件的人口聚集區可參考上述要求選擇備用水源地,并記錄備用水源地詳細情況以供參考。
3.飲用水水質安全保障技術
3.1飲用水水質識別方法
3.1.1經驗判斷法
在缺少必要的儀器設備和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用一些簡易可行的方法來判斷水質。
用眼看。清潔的飲水應是無色透明的,如水質顏色異常,則表明水質變壞。水質受到腐殖質污染,可出現黃棕或黃褐色;受到錳鹽、鐵鹽污染,則出現黃褐或鐵銹色;水質混有藻類,呈黃綠色;混有泥沙、粘土,則呈混濁而有異常顏色。
用舌嘗。清潔的飲用水應是無異常味道的。水的異味,大致可分苦、咸、酸、甜、澀5種。異味的存在說明水質變壞。水中含有氯化鈉、氯化鉀時,水變咸、變苦;含有硫酸鈉、硫酸鎂時,水味變苦;含有鐵鹽、鋅鹽時,水味變澀;含有某些金屬氧化物、金屬鹽或有機物時,水味變甜;含有腐殖質、有機物、藻類的江河水、水庫水、坑塘水,則有魚腥味、霉味等。
用鼻聞。清潔的水是沒有異常氣味的,受到污染后,往往有異味。飲水被糞便污染可有糞臭味;受苯、甲苯等污染,會有芳香味;水中有含硫有機物,會有臭蛋味。根據水質的氣味特點,可判斷污染源,為保護和處理水質提供條件。
查水溫。地面水的溫度常隨外界氣候變化,而地下水的溫度較為恒定。如果水溫突然增高,則不論地面水或地下水,往往是其受到污染的表現。當水質受到糞便、污物、動植物殘體污染,這些有機物分解時,會放出大量熱,使水溫升高。從衛生角度講,水溫越低,水質越好。
查沉淀物。被污染的飲用水,通常含有較多的固體懸浮物和溶解性物質。因此,檢查水中懸浮物和溶解物的含量,可作為衡量水質的重要指標。檢查時,可將飲用水裝入透明玻璃瓶中,經過24小時沉淀,再觀察瓶底的沉淀物;沉淀物多,則水質不清潔。
3.1.2儀器分析法
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盡量請專業人員采用專業的儀器、設備對當地水源進行水質全面檢測。由于災區條件有限,災區農村可配備便攜水質實驗室(見附件),對細菌總數、大腸菌群和部分腸道致病菌及水質理化等重要指標進行快速檢測(通常便攜式水質檢測儀器可以在1小時內獲得檢測結果)。
3.2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識別
采用經驗判斷法和儀器分析法識別初篩得到的飲用水水源地,按照不同的水質狀況將其劃分為清潔、輕度污染和嚴重污染三類,針對不同水質狀況對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實行分類管理,并采取不同的技術處理措施。
劃分依據為:將水質感官好、儀器檢測結果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飲用水水源劃分為清潔水源;將受到輕度污染,靠簡單的常規處理工藝即可實現實質達標可供飲用的飲用水水源劃分為輕度污染水源;將受到嚴重污染,僅靠簡單的常規處理工藝不能實現達標飲用,需要采用深度處理工藝的飲用水水源劃分為嚴重污染水源。
3.2.1清潔水源
對于未受污染的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重點是加強防護,清除周圍50米以內的廁所、糞坑、垃圾堆以及尸體等污染源,建立水源保護制度,專人定期巡查,防止人為破壞。
3.2.2輕度污染水源
對于已造成輕度污染的水源,應采用混凝、沉淀、過濾、加氯消毒等處理方式,保證水質微生物學和衛生學指標達標后方可飲用。
3.2.3嚴重污染水源
對于已造成重度污染的水源,應該根據其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及污染恢復的可能性區別對待。
#p#副標題#e#對于水質受到嚴重污染(比如被高毒性有害工業污染物或者由于地質地殼的移動造成水質成分嚴重改變)、不能繼續使用的飲用水源地,實施廢棄、關閉,并排豎立廢棄提示標志。
對于污染情況較重但是經過一定處理工藝,仍可以繼續使用的飲用水源地(如二次混凝-曝氣沉沙-過濾-消毒-深度處理,采用臭氧氧化、高鐵酸鉀氧化、電化學氧化、活性碳吸附、鈉濾、超濾、微濾、反滲透、吹脫等深度處理技術),盡快采取措施處理,經專業監測部門和人員檢測水質達標后方可飲用。
3.3飲用水水源保護技術
3.3.1臭味處理技術
飲用水嗅味異常,可能是上游水源被污染,如遇此種情況應停止供水并查找原因。另外,地震時巖層的劇烈運動,導致雜質、有毒氣體等物質(如硫化氫等)會滲透到巖層之間的水層,導致井水產生異味,如遇上述情況應將水打上來后靜置半日,再用干凈的布蒙住水瓶口倒水使用。
3.3.2濁度處理技術
正常情況下水井水經過地層滲濾,外觀應為清澈透明。如果發現水井水質異常混濁應為水井壁破裂,導致泥沙混入。應該停止供水封井調查原因,如井壁破裂補好,恢復正常后再次供水。如發生異常濁度,可在泉水旁設置沙濾池,先挖一個3米深的坑,在坑底最下層放石子、小石子、以及沙粒。墊層總厚度不小于350毫米,取上層清夜處理后飲用。
常用的濁度去除技術有澄清、滲透、砂濾、混凝沉淀等。
1.澄清法:取水后將原水放置在較高圓柱形容器內,較粗大的顆粒物可在10分鐘內沉淀去除。取上層清液煮沸飲用。當水中顆粒物小于10微米時,短時間內不能下沉。
2.滲透法:在離水源3~5米處向下挖一個大約50~80厘米深,直徑約1米的坑,讓水從砂、石、土的縫隙中自然滲出,然后,輕輕地將已滲出的水取出,放入盒或壺等存水容器中,注意:不要攪起坑底的泥砂,要保持水的清潔干凈。
3.砂濾法:先建造砂濾池,用磚和水泥砌成方形或長方形水池,可按每平方米濾池每晝夜產水3000升計算(約可供100~200人飲用),以實際用水人口計算砂濾池面積。池底部鋪設水管,在管上鉆有許多小孔,外包棕皮或編織布,此管可將濾過水導出。池下部填入墊層,墊層為粒徑1~16毫米的豆石、碎石或卵石。較小的放在上層。具體步驟:最下層放8~16毫米粒徑的石子100毫米厚,其上放粒徑4~8毫米的石子100毫米厚,再放上粒徑2~4毫米的石子100毫米厚,最上放粒徑1~2毫米的小石子50毫米厚。墊層總厚度為350毫米。
4.混凝法:混凝法中常用的混凝劑有硫酸鋁、明礬(硫酸鋁鉀)、硫酸亞鐵、三氯化鐵、堿式氯化鋁等。使用固體藥劑時,先加水溶解配成2~5%的溶液,在溶解時先加水進行攪拌慢慢加料,而后將配成的溶液加入到欲處理的水中;使用液體藥劑時一般直接向處理水加藥。向處理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藥劑溶液,控制最終濃度在要求范圍內(例如,使用聚合硫酸鋁鐵一般控制最終加藥量每噸水20~30克),加藥后要快速充分攪拌一分鐘左右,然后再緩慢攪拌5~10分鐘,靜沉1小時后,即可做后續處理使用。
3.3.3消毒處理技術
煮沸是最簡單易行而效果可靠的一種消毒方法。此外,也可通過氯化消毒法,或者使用含氯的化學消毒劑如漂白粉、漂白粉精、液態氯、氯胺丁、凈水龍等,殺死水中的致病微生物。
持續消毒法為:將一定量的漂白粉裝入塑料袋、竹筒、木盒或陶罐等容器中,將容器鉆若干小孔,投放井中。此法一次投藥,可持續10~20天的消毒效果;缸水消毒法是家庭用水消毒法之一。先測出缸內水量,再根據水量計算漂白粉用量,然后將漂白粉配成消毒液,滴入水缸攪拌混合半小時后,即可飲用。
簡易消毒器可用商品簡易消毒器,也可自制,方法如下:取兩個空竹筒,用繩連接,下部竹筒內裝消毒劑,并鉆有數個小孔,投入井中。也可用兩個空塑料瓶,以繩連接,其中之一裝消毒劑并鉆數小孔,投入井中。
從原水狀況、消毒劑的種類和質量確定消毒劑投加量。可從以下幾方面估算:消毒劑放入水中后氧化水中有機物,水中可氧化物越高消耗消毒劑越多。一般而言,處理水的需氯量約為5~10毫克/升。經處理后的水中余氯應不少于0.7毫克/升。使用漂白粉,每噸水可加6~10克,添加時先用少量水將漂白粉溶解調成糊狀,再加入水中攪勻,靜置澄清30分鐘后即可使用;對于使用漂白粉精片,則每100斤水加入一片即可,漂白粉精片需先搗碎,用水調成糊狀,然后加水攪拌,靜置澄清30分鐘后即可使用;對于使用含氯消毒泡騰片消毒,方法與使用漂白粉精片相同,100斤水加一片(約0.65克/片)。
3.3.4除藻技術
湖庫水中因為含有大量藻類和微生物,容易造成飲用水不安全事故。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取水口處,采用人工收集為主,主要工具應配備機動船或非機動船的手抄網。以尼龍紗絹為材料,25號紗絹孔徑小,可用于藻類還未形成“水華”時撈取的工具。當藻類形成“水華”并在下風向造成藻類殘體堆積時可用網撈取。同時,通過過濾,混凝技術也能去除水中藻類。
3.3.5清淤處理
對于有淤沙,或被填埋的水井,應進行掏砂洗井,掏砂清淤時,應先了解井內淤積情況,井壁是否坍塌。如有坍塌需先進行修復,然后進行掏砂。井內落有磚石瓦塊,也應預先打撈。
掏砂管類似沖擊鉆機所配的掏砂筒,它是用鋼板卷成或鋼管制成,直徑100毫米,長約1.5~2.0米的提筒,上部聯接提引環或鉆桿接頭,底部進砂口有活門擋砂板(或擋砂圓球),這樣就構成掏砂管。清淤時先立好三角架,在滑車上穿上鋼絲繩下放掏砂管,至淤積面時,提拉掏砂管反復沖擊淤砂層,沖擊幾次,提砂出井口。反復操作,掏至井底。
4.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管理措施
4.1污染防治措施
1.設立警示牌。河流取水口周圍100米及上游500米處,湖庫取水口側陸域以上200米,井水周圍100米處,泉水周圍100米及上游500米處,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的道路或航道的進入點設立警示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HJ/T433-2008)。
2.清除主要污染源。清除取水口周圍500米內糞便、污水與垃圾等污染物,確保取水口周圍1000米內沒有工業污染源、污水處理廠、危險品倉庫與廢物填埋場等突發性污染威脅的潛在風險源。
3.建設截污工程。針對河流在取水口周圍及上游設置排污通道,在坑塘周圍設置排水溝,防止災區人口聚集區、畜禽養殖、廁所等廢水污染水源地。
4.強化環境監管,開展隱患排查。各級環保部門加強供水水源周邊環境保護和監測,立即組織開展地震災害后水源地周邊可能產生的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工作,突出抓好石油化工、核設施等高危企業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尾礦庫、輻照裝置等重點污染治理設施的監管。
4.2衛生防疫措施
1.對分散式給水水源周圍的30~50米之內,進行徹底的清理與消毒。
2.每日清理水源地附近環境,避免病毒、細菌污染水源,不得在水源地范圍內堆放建筑廢墟垃圾,掩埋遇難者及動物尸體。
3.將水源地范圍內的廁所、禽畜圈棚、禽畜尸體清理干凈,清理時不得采用就地焚燒方式。
4.在水源打水應備有專用的取水桶,不得在水源邊進行生產活動,并每日進行消毒。
4.3宣傳教育措施
1.人人有責護水源,不能允許有破壞。當發現飲用水水源的水質發生變化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當發現有違法行為時要及時制止;當發現破壞飲用水源的行為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
2.保護宣傳兩手抓,水源保護靠大家。提高廣大災民自發保護飲用水源地的認識,在自己了解飲用水源保護的重要性以及保護知識的同時,向身邊的家人、朋友、鄰居宣傳飲用水源保護,口口相傳。
附:便攜水質實驗設備列表
1.目測比色計
2.便攜式水質細菌檢驗箱
3.便攜式水質理化檢驗箱
4.一體化現場多參數水質分析儀
5.便攜式綜合多參數水質分析儀
6.便攜式多功能光度計水質應急檢測儀
7.便攜式濁度儀分析器
8.便攜式溶解氧測定儀
9.便攜式電導率儀
10.便攜式氧化還原電位測定儀
11.便攜式大腸桿菌快速檢測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