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2025年美麗河湖暨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推進會強調,“十五五”時期要推動實現流域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兩個轉變”:流域目標從“好Ⅲ水體比例”轉向“優良水體比例”,海洋目標從主要關注理化指標改善轉向更加注重海灣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提升。這一戰略部署,為未來五年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五五”時期是鞏固碧水保衛戰成果,深化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的關鍵期。“兩個轉變”不僅是對原有指標的優化調整,更體現了我國水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重心的逐步轉變,反映出治理思路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水環境治理正在從水環境質量改善向水生態系統健康轉變。河流不僅要清澈,更要魚翔淺底、水草豐美;海灣不僅需理化參數達標,更要紅樹林搖曳、珊瑚礁斑斕。這是對水生態環境保護內在規律的深度把握,也是對人民“清水綠岸、魚鷗共舞”美好期盼的主動回應。
“十四五”時期,我國流域和海域生態環境保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護治理取得重要進展,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成效明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扎實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積極進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4年,我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到90.4%。全國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優良(一類、二類)水質比例達83.7%。流域和海域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斐然,為落實更高標準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部分水質達標的水體,其生態系統完整性與穩定性仍有提升空間,生物多樣性不足、生境連通性弱、親水功能不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水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兩個轉變”正是順應治理階段演進、呼應民生需求的必然選擇。
同時,目標的轉變升級也有堅實的實踐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條件。近年來,我國不斷探索水生態環境治理規律,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理念,推進河湖、海灣治理和保護,積累了豐富經驗。“十四五”期間,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持續涌現。《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的發布,率先構建了涵蓋水生生物、水生境、水環境和水資源等類別的綜合評價體系,為探索從水環境治理向“三水統籌”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
今年5月,《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印發實施,標志著我國河湖治理進入了以生態系統健康為導向的新階段。根據部署,從“十五五”開始,我們將在現有水環境理化指標監測的基礎上,按照“三水統籌”的要求,全面部署水生生物指標等監測評價,綜合反映水生態狀況。當前距離進入“十五五”時期不足半年,各地要圍繞“兩個轉變”提前謀劃、做好部署。比如,推動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深度協同,在流域層面實施河湖生態緩沖帶修復、自然濕地恢復等工程,重建水體自凈能力;在海洋領域強化陸海聯動,通過濱海生態廊道修復等措施系統性恢復海灣生態鏈等。持續清理整治小水電站,推動其綠色、集約、轉型發展,落實生態流量泄放措施,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建立多部門聯動平臺,實現水質、生態流量、污染物通量等數據的實時共享與聯合調度。此外,還要創新投融資機制,完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吸引更多資金投入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領域。
“兩個轉變”意味著我國水生態環境治理要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再出發。各地要深刻理解“兩個轉變”的重要意義,堅持系統觀念,保持戰略定力,以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推動水生態環境全面改善,讓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的生態畫卷更加絢麗多彩。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