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作為黃河二級支流的涇河在我國西北地區和黃河中上游有著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和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今天,涇河及其支流卻面臨著植被破壞、生態惡化、水體污染和河流干涸等問題,影響和制約著當地和下游的生產生活和持續發展。
探訪涇河源頭
8月15日上午,記者跟隨“2010年隴原環保世紀行”記者采訪團來到位于寧夏涇源縣老龍潭的涇河發源地。
老龍潭位于涇源縣城南約20公里處,攀爬幾級石階,向山上走去,路邊垂柳、青松掩映,行走幾十米,來到一個洞口,洞很淺,長僅二三十米,高約2米,路面濕滑,僅容一人通行。穿過洞右拐,一個小水壩映入眼簾,便是老龍潭。河水從兩山之間的小峽谷中流出不遠,小水壩將其攔腰截住,經過閘門,河水像瀑布一般瀉下。潭內水面平靜、清澈見底,四周的山頭倒映其中。
據了解,老龍潭水壩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而之前這里可能是一個堰塞湖狀的水潭。一名村民說,之所以叫老龍潭,是因為這里山勢陡峭,水潭幽深,人們認為這里有龍王居住。
涇河流量10年減少60%
#p#副標題#e#
據了解,涇河有兩個本源,老龍潭是南源,北源位于寧夏固原大彎鎮,兩源在甘肅平涼八里橋匯合,向東南流經涇川縣,在楊家坪流入陜西長武縣,向東南在陜西高陵縣注入渭河。涇河全長455.1公里,流域面積4.54萬平方公里,流經陜西、甘肅、寧夏三省區。
當日,記者看到的涇河源頭雖然河道不寬,但是作為源頭徑流量并不是很小,似乎與河水干涸、斷流這樣的詞根本聯系不上。
隨行的平涼市環保局局長陳愛民告訴記者,由于今年的降水量比較充沛,因此,潭水看起來還比較多,潭水水位比前幾年高出好幾米。“平涼和涇源一帶,年均降水量500多毫米,而截至今年8月底,平涼的平均降水量已達到了約800毫米。”
經了解,平涼涇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10.44億立方米,涇河甘肅段10余年來流量減少了60%,2007年曾斷流70多天。
涇河支流“傷痕累累”
9月15日,下午5時許,流經平涼市莊浪縣南坪鄉沈坪村的水洛河。水洛河是渭河的二級支流,是莊浪縣境內的一條重要河流。
記者看到,幾十米的河道內僅有幾米寬的河水,河水滋潤不到的地方為黃色沙土,呈干涸狀。而就在這股細流兩側,有些人正在挖沙,幾輛農用三輪車直接停在河道里裝沙子。
9月16日,下午4時許,平涼市崇信縣。記者從位于崇信縣境內的新柏煤礦有限公司趕往崇信縣城方向的途中,發現好幾條小河河床發黑,河水呈黑色,而河流旁邊就是農田。
9月17日,上午10時50分許,平涼市涇川縣王母宮山前涇河、汭河交匯處。“涇渭分明”這個詞大家耳熟能詳,它描繪出了涇河與渭河一清一濁的畫面,涇河源頭老龍潭的《涇水真源記》中的最后一句為“不至高陵不受污”,這一詞一句道出了涇河水的清。
然而,展現在記者眼前的這一段涇河,已沒有了涇河源頭的那般清澈。站在橋上,看兩河交匯,都是渾濁的河水,泛著些許白沫,河道部分區域干涸,泥沙外露。
#p#副標題#e#
9月19日上午10時許,慶陽市慶城縣城南,環江和柔遠河交匯處。馬蓮河是涇河的最大支流,主要流經慶陽地區,在寧縣政平入涇河,一般把環江和柔遠河交匯處以下稱馬蓮河。
記者看到,環江水色渾濁,河道水土流失嚴重,有些地方裂出道道溝壑,生活污水直排后的垃圾留在河邊。
保護涇河刻不容緩
記者從平涼市水利部門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河流生態環境的破壞,涇河豐水期與枯水期的流量相差非常懸殊,涇河與渭河在平涼境內的另一支流葫蘆河已經成為季節性河流。
平涼境內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流失面積達9859.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8.5%,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指單位面積土壤及土壤母質在單位時間內侵蝕量的大小,是表征土壤侵蝕強度的指標,用以反映某區域單位時間內侵蝕強度的大小)6707.8噸/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蝕量7464.3萬噸。
平涼市環保局局長陳愛民說,枯水期,涇河平涼段的水質為Ⅴ(五)類,COD(化學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等超標,這嚴重制約了流域內工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天涇河流域甘肅段確實存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
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0年隴原環保世紀行平涼記者采訪團團長劉洪澤表示,今年在寧夏召開的黃河流域9省區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座談會上,各省表示要齊心協力地保護黃河發源地的水源,而涇河作為渭河的最大支流,它的生態環境安全關乎黃河母親河的生態安全,我們要永遠將它保護下去,決不止步。
#p#副標題#e#
涇河流域上游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它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涇河是平涼的母親河,建國后涇河流域即開始了治理、開發。近年來,隨著流域內環境治理步伐的加快,涇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出現了兩大轉變:其一是河水污染源以工業污染為主變為以生活污水污染為主;其二是河水的污染濃度明顯下降,COD(化學需氧量)值明顯下降。然而,對于的涇河平涼段來說,流域治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污水處理:建設任務繁重
生活污水是涇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9月14日下午3時50分許,記者跟隨隴原環保世紀行記者采訪團來到了平涼調查該市城區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情況。
走進該廠污水處理區,一股腥臭撲入鼻中,矩形污水處理池中水色黑污渾濁。
之后,記者又看到了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水質明顯變清,沒有異味。經處理的污水蓄水池中架了一個魚缸狀的盛水池,通過一根金屬管向其中注水,二三十尾小金魚在水池里徜徉。
平涼城區污水處理廠位于平涼市崆峒區,于2008年11月通過了環保驗收。污水處理廠廠長楊文平告訴記者,該項目總投資為1.51億元,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5萬噸,其中3萬噸進行三級深度處理后用于平涼電廠冷卻水,2萬噸用于農業灌溉或排入涇河中。
記者了解,到從去年9月份以來,該污水廠加大力度,改造增添了部分設施和管網。
平涼市環保局局長陳愛民告訴記者,崆峒區日生活用水不到2萬噸,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4萬噸左右,而該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是5萬噸,原來所有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排涇河的,現在經過處理可以實現達標排放,從源頭上治理了對地下水和涇河下游的污染。
然而,平涼市轄6縣1區,至今只有這一家生活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其他縣因為生活污水處理項目缺乏投資來源和投資主體等因素啟動難度很大,生活污水仍在直排涇河流域的大小河川。
#p#副標題#e#
造紙企業:排污發生轉變
平涼寶馬紙業公司曾經是一家污染嚴重的造紙企業,省市督辦的重點企業,5年前這里的污水處理設備成了擺設。
時隔5年,9月14日下午5時許,記者采訪團再次走進寶馬紙業公司,排污處理已變成另一番情景。
走進廠區,生產車間的機器正在轟鳴運轉。平涼寶馬紙業公司經理任世義介紹說,該公司是由原平涼市造紙廠改制組建的一家民營企業。長期以來,由于生產的波動以及工藝設計的缺陷,致使西廠區中段水處理效果不穩定,設備能耗較大,公司于2008年7月開始建設日產為150噸漂白麥草漿堿回收系統和中段水處理系統,以及生產線改建。寶馬紙業是全省第一家采用堿回收的造紙企業,他們采用的漂白麥草漿堿回收技術主要分三部分,即麥草壓出黑液、分離處理和麥草漂白,將黑液濃縮至75%到80%的糊狀后,進行燃燒處理,后進行堿苛化回收。預計到9月底可投入試運行。
記者了解到,該工程建成后,寶馬紙廠日處理造紙黑液將達到1400噸,實現全面達標排放。
記者團于9月16日還采訪調查了華亭縣的陳家溝煤礦礦井廢水治理情況和崇信縣新柏煤礦生態環境建設及礦區廢水處理情況,這兩家煤礦都是年產120萬噸的小型煤礦企業,在污水處理和生態建設方面走到了前列,但據平涼市環保局局長陳愛民介紹,目前,平涼還有很多煤礦企業達不到新柏煤礦的治污水平。
陳愛民說,按照國家規定“誰污染,誰治理”,目前,涇河沿岸的15家重點企業、12家國控重點企業全都實現了達標排放,他們對部分重點企業污染處理進行在線監測,部分企業進行定時檢查,截至2009年底,全市COD排放總量控制在1.12萬噸,比2006年下降了13.9%,有效地減輕了涇河流域地表水的污染負荷。
生態修復:形勢依然嚴峻
涇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和水土保持問題不容忽視,近年來,平涼市開展了小流域綜合治理、梯田和淤地壩建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9月17日上午9時許,記者采訪團來到涇川縣田家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區,看到山上樹木茂盛,淤地壩內水質清澈。
田家溝小流域位于涇川縣城以北,距縣城約3公里,是涇河水系的一級支流,流域面積56.3公里。
據涇川縣水保局副局長呂忠民介紹,這里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地貌,綜合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100%。20年前,這里的植被覆蓋率僅為5%,而現在達到了47%。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46.5平方米,治理程度達到了82.6%。
但記者從平涼市水利部門了解到,截至目前平涼地區仍有3198.8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淤地壩建設方面中央投資比例不足,涇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建設形勢依然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