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以臥龍湖流域的生態安全保障為目標,以臥龍湖流域建立生態區、加強保護與利用為重點,提出臥龍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具體措施,科學設計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項目方案,著眼于湖泊水環境的突出問題和生態安全保障的薄弱環節,全面協調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發展,把臥龍湖建設成為環境優良、特色富集的“生態之湖、文化之湖、休閑之湖”,實現臥龍湖生態區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區水污染控制
制定臥龍湖保護區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
針對臥龍湖生態區水污染控制水平不高,污水處理廠管網不配套、運行效率較低、除磷脫氮能力不足,面源污染負荷上升趨勢明顯等問題,在臥龍湖濕地保護區水環境容量計算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總量減排計劃,沈陽市制定了臥龍湖保護區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提出點源、面源、內源等主要污染源控制技術方案,提出了基于“分類、分區、分級、分期”的臥龍湖保護區水污染控制措施。
開展點源污染控制。擴大城鎮建成區污水排污管網覆蓋面積,加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使建成區污水全部通過市政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增加現有污水處理廠脫氮除磷效果。
建設排污管網,實現雨污分流。建設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鄉鎮所在地污水集中處理后達標排放。每個行政村建設排污溝,污水經人工濕地處理后排放。分散住戶可通過建設沼氣池、化糞池等,廢水經沉淀處理后排放。大力推廣節水工作,開展污水再利用,城市中水處理達標后回補臥龍湖。實施城南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開發區(孔家)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
開展面源污染控制。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措施,減少氮肥、磷肥的使用量。推廣綜合防治措施,提高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農藥的使用率,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
鼓勵和支持畜禽養殖與綠色蔬菜大棚共同經營,通過建立沼氣池,實現糞尿——沼氣——燃氣——大棚供暖——蔬菜一體化建設,即解決畜禽糞便污染,又可以為大棚供暖、為蔬菜供肥,從而發展綠色食品。
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平原地區加快推廣“戶集、村收、鎮(鄉)運、縣(市)或區域集中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模式。遠離縣城的村莊,可以建設區域性的垃圾中轉或處理設施。偏遠山區,按照“統一收集、就地分揀、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的模式進行處理、處置。實施臥龍湖周邊鄉鎮畜禽養殖示范區及有機農業示范區建設工程。
實施生態系統調控
形成臥龍湖保護區生態系統調控方案,增強流域生態系統抵抗力
針對臥龍湖護區生態系統健康受損,生態服務功能削弱等問題,以入湖河道、湖濱岸帶、湖水生態系統為關注對象,制定生態調控的物理、化學、生物綜合技術調控策略,形成臥龍湖保護區生態系統調控方案,增強流域生態系統抵抗力。
對入湖河流進行河道綜合整治,對淤積嚴重的河段全面徹底清淤,清理河道垃圾。在河道兩岸種植植被、進行生態恢復,修建截污溝,建設生態防護林,打造生態景觀帶。改善入湖河流的水質,保護河道周邊生態環境,使影響臥龍湖水質的外源污染物在進入湖庫前凈化。
對湖濱帶進行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濕地,保持區域內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并趨近于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起到保護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重要作用,并在盡量不破壞原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以臥龍湖濕地灘涂修復以及鳥類棲息地修復為重點,通過退耕還湖、退漁還湖等措施增加濕地面積,改善濕地水環境,保護臥龍湖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典型的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及其功能。正確處理開發資源與破壞生態的關系,保證珍稀瀕危物種得以繁衍,為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
保護現有森林資源,恢復森林生態系統正常的結構與功能,制止濫砍亂伐、毀林開荒。建設生物多樣性工程,拆除臥龍湖內壩路及池梗的土方并回填到湖心島,在島上栽植喬灌木及水生植物,供野生鳥類棲息繁衍,實施觀鳥臺建設工程。
制定有針對性的突發污染應急預案,科學有效應對突發事件,防止對保護區造成污染危害。實施環境監測監管工程,實施應對突發污染和常態污染工程,制定突發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常態污染應對技術措施。研發工程物理法除藻技術、機械打撈除藻與藻類資源化、生物控藻等除藻控藻關鍵技術。
開展生態安全管理
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將生態環境資源的損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針對臥龍湖地區生態安全管理法規不夠完善、監管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監管能力不足和應急措施不夠到位的現狀,綜合考慮流域生態安全管理政策(含法規、政策、機制)與管理技術(含科研、技術、監測監控)方面的需求,制定流域生態安全管理方案。
完善保護區的管理體制。改變以前管理分散、混亂的局面,加強統一管理。完善保護區內制度建設。加強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建設,通過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的法制環境,依法治理和建設生態環境,同時建立健全環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單行法律法規體系,以加強流域的統一管理。跳出“末端處理”的圈子,體現“源頭削減”、“全過程控制”、“污染預防”的思想,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對違反相關法律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嚴重處罰。
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將生態環境資源的損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GDP”核算體系,并建立相應的考核指標,有效評價流域的發展,避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并促使流域各地區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逐步樹立起科學發展觀,實現整個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構建流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按照壓力——狀態——響應(PSR)概念模型,依據流域生態安全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社會和經濟根源,篩選評價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非線性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對保護區生態安全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評價,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作出預測,為決策者和生態系統管理者提供比較全面的生態安全信息,為建立綜合保障體系,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維護與管理措施及其有關法律提供依據。
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確保流域生態安全。通過對生態補償區域注入一定的經濟活力,適當緩和當地由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矛盾,進而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來推動關鍵地段的建設和保護,大力發展生態林業,構建綠色生態屏障,使之成為保護區生態安全的強有力保障,以實現生態安全的長治久安。
建立區域生態安全監控、管理與預警系統。加強保護區水污染防治的統一監管,防范支流來水造成的污染。加強保護區綜合整治,解決保護區內存在的環境問題。通過加強保護區內土地利用的管理,削減面源污染負荷。加強保護區內的流動源管理,防范運輸風險。加強生態環境狀況評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能力建設、夯實管理基礎。通過提升監測能力和水平,保障水質管理的需求;通過開展生態保護、監測與管理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強化管理的技術支撐。
建立健全環境安全監控管理體系和公共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應急機制,防范各種可能的環境風險。選取合理的安全診斷指標,確定預警系統的安全等級標準,定期對各類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對保護區內關鍵地段可以劃分不同的地域單元,通過診斷指標的綜合分析確定各單元的安全等級。生態安全預警系統的建立,有利于及時掌握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現狀和變化趨勢,為各部門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相關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