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蘇重點新聞網站新華報業網7月20日報道,“治太三年多,江蘇省資金投入逐年增加,僅2009年就投入390多億元。”但并未顯現“立竿見影”之效。
7月26日,環境保護部新聞發言人陶德田對外通報了2010年上半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報告獲悉,淡水環境、海洋環境的部分水質指標不見改善,甚至出現反彈。
談到重點湖泊,陶德田稱,水體污染和富營養化現象普遍。如太湖為重度污染,輕度富營養,91次監測中,發生60次零星性水華。
2007年飲用水危機暴發后,太湖治理力度巨大,亦成為熱議話題。久治不愈原因何在?
新華報業網報道稱,太湖流域經濟支柱以工業為主,鋼鐵制造、紡織印染、化工企業,不光是耗水大戶,更是污染大戶。難以徹底轉變發展方式。且農業作為重要產業之一,施用的氮肥被雨水沖刷,更加重了湖泊總氮。農業部門也正面臨產業調整的兩難。
除太湖外,其他重點湖泊污染狀況依舊嚴重,滇池水體為重度污染,重度富營養;巢湖水體為中度污染,輕度富營養。洪澤湖、鄱陽湖為輕度富營養狀態,達賚湖、白洋淀為中度富營養狀態。
對于七大水系,陶德田稱,總體水質屬輕度污染。但松花江支流、淮河支流、遼河干流為中度污染,遼河支流、黃河支流、海河水系已重度污染。
總體來看,全國地表水總體為中度污染,Ⅲ類以下水質,比例占到一半以上。2010年上半年各項監測指標顯示,我國治污形勢依然嚴峻。
在通報中,陶德田還提到,我國近岸海域水質差于上年同期,水質總體由輕度污染變為中度污染。一、二類海水比例占57.3%,同比降低8.1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占30.0%,同比提高9.6個百分點。(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