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依水而建,除了建筑工藝精湛的展館之外,園區里的后灘公園和白蓮涇公園兩個濕地公園也成了游客們休憩的好去處。而安全、優美、生態的水環境既反映了人水的和諧,同時也是先進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的集中體現。
生態浮島顯奇效
據介紹,在上海世博會園區的規劃建設中,主要采用了生態浮島、浮床種植、水生生物生態修復、生態護岸及人工濕地等生態技術來進行河道與景觀水體修復及水質維護。
白蓮涇是上海世博園內唯一一條與黃浦江相連的天然河道,其水質和景觀將直接關系到上海世博園的整體形象。然而,原有的白蓮涇河道卻具有水質混濁、水生物少、景觀單調的不利因素,這為濕地公園的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世博會期間將經歷高溫天的考驗,景觀水體水質更容易惡化,這為園區水環境的凈化維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針對白蓮涇河道的水質特點,園區建設者展開了以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為核心的水環境修復工程。這一工程從世博園內的沂林路橋,一直延伸到園區外的六里橋,共長2000多米。園區內施工面積約1300平方米,園區外的則達到4400平方米。
“想達到水清、岸綠、魚游的目標,關鍵就是要形成完整的水生物系統。”同濟大學教授徐竟成教授介紹到,由于白蓮涇本身的水質污染比較嚴重,要想在原水體中讓植物生物存活比較困難,而要形成完整的水生物系統,就必須先凈化水質。在這里設計方通過在浮島上種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發達的根系吸收、轉化水體中的污染物,起到了水質凈化的作用。同時,生態浮島還能營造優美的景觀效果,為鳥、水生動物、微生物等提供了棲息和附著生長地以及魚的產卵地,這就為構成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提供了條件。
神奇的凈化“長廊”
相比起白蓮涇公園來,后灘公園的建設難度同樣不小。后灘公園的河道長達1.7公里,而它的水源源頭倪家浜更是一個居民出水的排污口,僅有劣五類的水質,要想讓河水在進入世博公園前就達到三類水的水質,并為世博公園提供每天2400多立方米的凈化水量決易事。
在后灘公園的水質凈化過程中,工程設計者利用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種植來提高河水的含氧量和清潔度。“其實這種沉水植物的種植是非常之難的。”華東師范大學的徐亞同教授指著水里的沉水植物介紹說,這些植物的存活對于光的要求非常之高,而黃浦江的水質透光性很差,沉水植物很難進行光合作用,根本不可能存活下來。為此,在種植植物之前,他們首先利用微生物來凈化水質,提高河水的透光性,然后再放入沉水植物,而這些植物的生長又能進一步使河水清澈干凈,適宜生物的繁殖。
同時,結合后灘濕地的生態特性,建設者通過營建不同深淺的水系、曲折的岸線、斜陡與平緩的坡岸、生態河床等,為不同生物物種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徐教授介紹道,通過植物與地形的合理安排與設計,才能使河水在經過這1.7公里的凈化“長廊”之后達到三類水的質量標準。
后灘公園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以及河道地形來達到凈化水質目標的水環境修復技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今年4月,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授予了后灘公園年度最高設計獎―――杰出獎。而相比于凈化科技本身,這項技術更大的益處在于有效改善水環境的同時更大大節約了建設成本,據悉,整個后灘公園水環境凈化的成本約200萬左右,在凈化水質的同時更使后灘成為了一個環境優美的“市區田園”。而若要建一座污水處理廠來清潔水質,那么投資可能超過千萬,美化效果更是無從談起。(李陽 趙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