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聯誠紙業廠區附近的汾江河邊觀察河水顏色,河水呈現半透明狀。通過前幾年轟轟烈烈的汾江河整治行動,河水已經擺脫黑臭,但沿岸冒起來的灰色泡沫和垃圾依然觸目驚心。
在禪城,聯誠、聯達、東亞這三家企業時常成為居民投訴的對象,按照排放污物總量來計算,三家企業穩穩占據禪城排污總量的前三列。它們的廢水排污量更是驚人,一年總排放污水多達近400萬噸,占全區工業排放量四成,對水生態系統本來就非常脆弱的汾江河造成嚴重影響。
10月份以來,禪城區委常委、區環境保護和城市管理局局長馮永康率領一眾環保工作人員多番深入汾江河沿岸企業,特別是禪城區污染物排放最大的三大污染戶,了解視察它們的搬遷情況。
一個月時間內,這三大污染戶均承諾明年從禪城撤離。屆時,汾江河每年可少喝近400萬噸污水。
城北之殤
三大污染源“棲身”居民區
城北片區地處禪城北大門,交通條件優越,是全區的物流和各種商品集散地。但其低端制造業集中的現實卻給城市面貌和環境都帶來不可磨滅的印記,特別是禪城區三大污染源均位于城北片區,居住在工廠附近的市民更是苦不堪言。
“當前,城市、產業、環境融合發展的理念已經是全社會共識,制造業必然要往高端環保的方向發展。禪城在近幾年通過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升,在張槎等片區引進了部分先進的制造業企業,如某知名機械設備制造企業,在占地不足60畝的情況下能創造上億元的稅收,同時基本實現污染物零排放。”禪城區環境保護和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大力發展這種與城市、環境共融的產業才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然而,在禪城城北片區的三家高污染企業,一直占據市中心的黃金位置,對水體和空氣散發持續危害。
據悉,聯誠、聯達和東亞三大污染大戶在禪城占地超過200畝,其貢獻的稅收寥寥無幾,對環境負擔的加重卻大有“幫助”。
“三大污染大戶廢水排污量巨大(占全區工業排放量四成),對原本水生態系統就如此脆弱的汾江河造成嚴重沖擊,嚴重制約汾江河水質的改善。同時三大排污大戶均位于城北片區(華材職中監測點附近),其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占城北片區污染物排放量超過70%,是導致華材職中周邊大氣環境質量欠佳的最大主因。”禪城區環境保護和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另一方面,城市化的發展不可逆轉,三大企業周邊已聚集了大量科教文衛及居民集中區等敏感點,與市民及區域需求嚴重背離,導致投訴信訪不斷。
企業“罪狀”
每天向汾江河排放近萬噸廢水
不少星暉盛匯園的業主近幾個月都憂心忡忡,該樓盤周邊環境至今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目前仍未通過建設項目環評審批。
該樓盤的附近,就是佛山東亞股份有限公司,附近還有該公司配套的污水處理站—廢水處理西站,每到企業生產的時候,就能聞到臭味,這是業主一致反映的問題。
該污水處理站處理污水能力為7000噸/日,在近20年時間內,為周邊一批企業的環境治理作出了一定貢獻。但由于周邊企業逐漸搬遷,目前僅負責東亞公司的污水處理,實際污水處理量只有1700噸/天,僅為設計能力的25%。處理水量的偏少已不足以使處理設備正常運行,同時,設備的陳舊老化也造成不能穩定達標排放。這就是周邊居民感受到污染的原因。
據悉,隨著東亞股份有限公司的承諾搬遷,該廢水處理站也將棄用。
事實上,占據在居民區之中的禪城三大污染戶,常年存在突出的環境安全隱患。
始建于1957年的佛山誠通紙業有限公司,去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約為227萬噸,COD排放量195.22噸,約占禪城區去年工業COD總排放量的22%。其污染物排放總量位居全區第一,與環境容量不相適應。
而佛山聯達紡織實業有限公司為中外合資的紡織印染加工型企業,去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約為110萬噸,COD排放量107.87噸,約占全區2012年工業COD排放量的12%。其污染物排放總量位居全區第二,且企業環保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容樂觀,遠滯后于國家的要求,企業難實現穩定達標。
佛山東亞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張槎街道輕工路,是紡印染織類企業,該公司去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約為53萬噸,COD排放量42.36噸,約占全區2012年工業COD排放總量的4.8%。附近居民對這家公司的投訴不斷,其污染物排放總量位居全區第三。這三家企業的廢水均排向汾江河,每年排放量高達近400萬噸。
源頭治污
關閉企業還原“碧水藍天”
從今年開始,清理城市中的“毛細血管”—內河涌,還原碧水藍天成為環保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源頭上治理內河涌污染問題,成為治理內河涌各種“疾病”的其中一劑“藥方”。
一切內河涌環境整治的工作走在了前面。“在區環委會的框架下,我們整合了環保責任考核和水環境整治的相關內容,對水環境整治提出更加明確和細致的要求,強化各責任部門的責任意識。”禪城區環境保護和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而確定“涌長”明確責任,“一河一策”等河涌達標方案的敲定,使各鎮街和區級“擰成一條繩”。
對于禪城三大污染企業的搬遷問題,歷來是塊難啃的“骨頭”,如何促使企業的搬遷,騰出的地方如何利用等問題均需要周全考慮。
事實上,多年以來的制造業低端發展模式使這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日漸困難,其能力已不足以支撐市中心的生產經營成本。禪城區承諾,若搬遷成功,將把這些企業的土地納入三舊改造政策范圍,給予政策幫助。
經歷長達一個月的周旋和協調后,禪城區“名列前茅”的三大污染源終于承諾在明年內搬遷完畢。屆時,汾江河每年將少喝近400萬噸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