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永修縣吳城鎮鄱陽湖水域,豐水期水天一色的湖面,現在已經成了茫茫“草原”。
11月2日8時的監測數據顯示,鄱陽湖星子站水位為8.13米,遠低于13.29米的歷史同期水平,水體面積也縮小為313平方公里。與豐水期相比,鄱陽湖湖面不僅“矮”了一大截,還“瘦”了一大圈。據江西省鄱陽湖水文局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鄱陽湖水位還將呈下降趨勢。
緣何干旱? 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因素
鄱陽湖的水位主要由“五河”(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和修河)入湖的水量和鄱陽湖湖口長江水位決定。
“十一”假期以來,江西省沒有明顯降雨。“五河”中的贛江、撫河、信江均出現了歷史最低水位,與“五河”緊密相連的鄱陽湖水位也急劇消退。水文專家稱:“短期內鄱陽湖水位如此起伏,主要原因還是氣候。”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吳和平表示,與同期水位相比,今年降了3米多。鄱陽湖中心地帶在往年的時候,都是一望無際的水面。而今年已經露出灘涂來了,草有一米多高。
實際上,季節性的草原景觀是鄱陽湖的自然特點,是由鄱陽湖湖盆形態和水文特征共同決定的。按說,12月至次年2月為鄱陽湖枯水期,但今年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跟往年相比,提前40天進入枯水期。
流域水利工程、工農業用水和非法采砂等也對鄱陽湖干旱造成了一定影響。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戴年華說:“鄱陽湖干旱加劇,自然因素是一方面,人為因素也是重要方面。1998年以來鄱陽湖入江水道無序采砂把鄱陽湖出口挖深,形成湖盆的巨大缺口,致使一旦湖口水位進入枯水期,拉空效應明顯,造成鄱陽湖低枯水期提前與拉長。另外,流域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也讓鄱陽湖水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
有何影響? 湖灘裸露漁船上岸,水位走低影響候鳥覓食
根據江西省氣候中心短期氣候預測,未來一個月內全省降雨仍偏少,省內河湖水位將持續降低,鄱陽湖水面將繼續減小。這將減小鄱陽湖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生存區域,對湖區野生動植物生存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對漁業資源(如螺、蚌、蝦、蟹和魚類等)的影響更為突出。
鄱陽縣的漁民朱師傅說:“今年鄱陽湖水位太低,大片湖灘在9月上旬就裸露出來了。”而今,可以作業的水域幾乎沒有了,水里也容納不了太多漁網。因此,撈魚變成了撈網。“現在我們是慢慢把漁網拖上岸,修修補補。”
余干縣的漁民劉林海表示,原本每年要外出4個月捕魚。可今年因為水位降低只干了一個月。往年捕魚,每天都能有400多元的收入,現在一天收入100多元,還不夠油錢。
“魚米之鄉”無魚可捕,成了鄱陽湖10萬漁民難言的無奈。據統計,今年鄱陽湖邊都昌縣漁民們捕撈的魚個頭普遍偏小,捕撈量為1.36萬噸,減幅約為15%;漁民捕撈人均年純收入9000元,同比減少20%。
從魚類資源來看,干旱減少魚類越冬場和索餌場,魚類生存空間減小,從而使魚類捕撈難度下降。水位提前下降,濕地上的大量洼地失水干枯,魚、蝦、蚌、螺等匯聚在一起,非常容易“一網打盡”。
而魚類資源的減少,又會影響到以魚蝦為主食的候鳥的覓食。鄱陽湖在低水位時,淺水洼地和泥灘能夠為水鳥提供許多的覓食地和棲息場所。但發生干旱時,將導致候鳥棲息地、食物減少,特別是水位變化引起的棲息地面積和結構的變化,將會對水鳥的種類、數量以及來年繁殖等方面造成嚴重影響,食物短缺會造成候鳥在鄱陽湖越冬時間縮短。
有研究證明,鄱陽湖豐水期的水質比枯水期的水質要好。因此,干旱還會導致水體自凈能力下降,水質變差。同時,也會對航運業、農業生產和城市供水造成一定影響。
如何應對? 科學合理調度水資源,建立生態功能區規劃
“鄱陽湖低枯水位出現時間呈提前趨勢,低枯水位期也相應延長了。”水文專家稱。
近些年來鄱陽湖變得越來越枯,彰顯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重要性。
戴年華表示,在已有的水利樞紐工程基礎上,要加強科研建設,科學調度、合理利用水資源。不要割裂劃片,要建立流域統一配置、調度水資源的管理制度,提高干旱期水資源利用效率。
目前,鄱陽湖仍舊為部門規劃,缺乏綜合性規劃,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現象嚴重。比如,農業部門只管理湖水下的魚,林業部門只管理湖面上的鳥,水利部門只管理水資源和采砂,環保部門只管理水環境,交通部門只管理水上運輸,國土部門只管理土地資源。
為此,戴年華呼吁,應從整個鄱陽湖流域保護著眼,摒棄部門利益和地方局部利益,建立起綜合性規劃。他說,應該樹立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更要尋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平衡點。可以對鄱陽湖進行生態功能區劃分,設立諸如保護區、發展區之類的功能區域,以便進行相應的保護與開發。
持續低水位狀況下,為有效解決“人鳥爭食”矛盾,國家有關部門對鄱陽湖漁民進行了臨時性救助,但“救急,卻救不了窮”。基層干部、漁民、保護區工作人員呼吁,要在鄱陽湖進行濕地生態補償試點,并加大扶持力度,促進漁民轉產轉業。
“要加快鄱陽湖周邊產業發展,解決漁民生計問題。假如生活得到保障,老百姓有了出路,就不會以捕魚獵鳥為生了。”戴年華說。
但是,靠湖吃湖的漁民無土地、少資金、缺技能。除了捕魚,多數漁民啥都不會,讓漁民轉業轉產非常困難。因此,“對漁民短暫的生態補償并不是長久之計。要對漁民進行造血功能方面的幫助,絕非輸血式救濟。有關部門應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落實專門資金和技能項目,推進鄱陽湖漁民轉產轉業。”戴年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