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廣州就開始謀劃第二水源,至2008年12月29日廣州西江引水工程正式動工,這個珠三角目前最大的跨行政區劃取水項目經歷了反復論證。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作為國家水利部的直屬機構,主持召開了3次國家層面的取水論證,最終決定授予廣州西江取水權。
即將在亞運會前喝上西江水的廣州市民或許不知道這個取水權是多么寶貴、多么來之不易,或許不了解它對廣州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或許還沒能體會其中包含著的中央對廣州這座城市的關心和厚愛。日前,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獨家披露了廣州西江引水論證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供水危機引發思考
特大型城市須有第二水源
2004年是一個大旱之年?;蛟S很多廣州人都已經忘記,在那一年,由于上游來水減少,廣州曾經經歷過一次巨大的用水危機———廣州市中心區石溪水廠曾停產225小時,西村、石門水廠也受到影響;進入12月枯水季,很少停水的新塘、西洲水廠也受到咸潮影響,最長停機6個半小時,影響近百萬人正常用水。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崔偉中回憶說,那時候廣東省正在考慮整個珠三角的供水布局,提出像廣州這樣的特大型城市必須有戰略上的第二水源。
2005年歲末,一場突如其來的鎘污染襲擊了北江,更加重了這種憂思。崔偉中說:“2005年12月,有一家鋼鐵廠排放廢水引起北江鎘污染,導致枯水季節飲用水恐慌,清遠、三水、廣州局部都受到影響。”
廣州處于北江下游,南洲水廠等重要供水企業都是從北江順德水道取水的。鎘污染消息傳來,市政府連夜開會商討應急預案,準備停掉幾個沿岸水廠,受影響的廣州市民可能超過百萬。后來在省委省政府的積極應對下,北江鎘污染事件在短時間內順利化解,廣州也沒有停水,但這次危機著實讓廣州人驚出一身冷汗。
更為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那就是廣州西部水源連年登上省環保局水源地普查的“黑名單”,水質有時竟為劣Ⅴ類。而江村、石門、西村三大西部水廠都在此取水,每天供應著數百萬廣州市民的生活用水。
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系教授、博導陳曉宏受省政府委托,主持了珠三角水資源綜合規劃,他很早就提出廣州必須跨行政區劃尋找第二水源。陳曉宏說:“一年四季都嚴重污染的河流,已經喪失了水源地的功能,威脅到500萬人的生活,這個情況下,不得不從全珠三角區域一體化來考慮水源的問題。”
崔偉中告訴記者:“北江鎘污染事故發生以后,我們認為廣州必須考慮戰略上的第二水源,這個跟佛山開辟第二水源的思路是一致的。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要保證特大型城市的供水安全,單一水源是不夠的,必須有第二水源作為保障和支撐。再加上廣州2010年要舉辦亞運會,賽會舉辦期間正好是枯水季,用水必須得到充分的保障。這在后來的論證中,論證專家也是一致肯定的。”
水源為何選中西江?
取水論證從北江到西江
廣州位于河網交匯處,珠江干流、北江、西江都可以取水,甚至廣州自己的流溪河也是水質很好的水源,為什么最后決定要到西江去取水?
據了解,在尋找廣州第二水源地的過程中,專家們最早把目光放在北江。據說早在1998年,廣東省水電水利勘查設計研究院就曾經做過一個論證,想在北江飛來峽水庫上游開辟廣州的第二水源,日取水量50萬立方米。
“后來研究發現,從飛來峽水庫上游引水,管道跟引水西江差不多一樣長;而且南洲水廠也在北江順德水道取水,現在順德水道枯水季的流量是34.7立方米/秒,取水量已經達到23立方米/秒,北江可用水量已經接近臨界狀態。”崔偉中說,“從戰略上考慮,用同一個水源還不如換一個水源,還更安全。”
陳曉宏說:“我們中山大學在做水資源綜合規劃的時候,通過論證,就明確提出北江水源不滿足廣州西部水源置換的需求。北江只能取50萬噸,而廣州西部三大水廠每天取水量是220萬噸。至于流溪河,主要是由于水量比較少,不足以支撐超大型城市的用水需求。無論是從輸水距離、水質、水量,首先想到就是去西江。”珠江委也認為,要開辟廣州的第二水源,非西江莫屬。
從2007年起,在水利部珠江委的主持下,就廣州西江引水工程在水資源利用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共召開了3次國家層面的論證會。第一次是專門論證廣州市西部供水水量夠不夠;第二次是論證廣州西江引水,對下游城市用水會造成什么影響;第三次是結合佛山第二水源開發,討論取水工程近期遠期對西江的影響。
在水利部珠江委主持的論證之外,廣東省、廣州市和國家環保部門也做了很多論證,廣東省政協還把廣州西江引水列入重點督辦項目,期間也多次實地調研、聽取匯報、討論方案。
取水口定在哪里?不僅要考慮取水點的水量水質,還要從整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的大盤子去考慮。珠江委聘請了兩個專家團隊,用兩套不同的數學模型計算,最后得出結論:就是在思賢滘這個地方。
最后,經國家水利部批準,廣州西江引水和佛山第二水源的取水口都選在了思賢滘。
取水量須適當控制
廣州要建節水型城市
佛山三水區思賢滘下陳村,這里江面寬闊,水質清澈,常年達到Ⅱ類水標準。亞運會之前,汩汩的清流將從這里通過地下密封管道運到廣州,成為廣州人的“生命之水”。
當初在確定廣州西江引水取水量時,還進行過一次博弈。2007年,廣州市西江引水工程籌建辦向珠江委提交了一份論證報告書,其中提出,考慮到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將西江引水量設計為:2010年日取水量390萬噸,2020年日取水量443萬噸,2030年日取水量達到493萬噸。
珠江委專家論證之后認為,考慮到建設節水型城市的要求,不宜把口子放得過寬,廣州取水量應該“控制控制”,考慮到遠期需求,工程可以按照350萬噸/日的規模來建設,但廣州取水量宜分階段控制在245萬—350萬立方米/日的范圍內。
崔偉中告訴記者,亞運會前建成投入使用的廣州西江引水工程近期取水量是250萬噸/日,而不是媒體普遍報道的350萬噸/日。國家控制廣州的取水量,就是為了給壓力,讓廣州大力開展環境保護,建設節水型城市。
崔偉中強調:“取水權是國家根據各城市的發展需要統一分配的,不是哪個城市想要就要、想要多少就給多少。由于水資源有限,一個城市多占了,另一個城市的水權就相應少了。所以授予一個地方、一個項目水權是非常嚴肅的事情,輕率不得。”
至于即將被“置換”的廣州西部水源,崔偉中強調,國家絕不推崇把一塊水源污染掉,再去尋找新的水源,在規劃上珠江后航道仍是廣州的水源地。“開辟第二水源,是為了給時間讓廣州去治理被污染的水源地,是一個權宜之計。珠江后航道現在是、將來也是廣州的水源地,這點是不會變的。”
崔偉中認為,長距離引水是需要成本投入的,自來水廠從經營上考慮,只要近水可用,它們也不愿意舍近取遠?;蛟S,等將來廣州西部水源地的污染治理好了,廣州還將回到這里來取水。
陳曉宏向記者透露,佛山市政府正在委托中山大學進行《廣州市西部水源保護規劃》。佛山市方面表示,因為廣佛一體化,廣州的西部水源佛山也有責任治理。以往西部水源是廣州的水源保護地,卻不是佛山的,在廣州的取水口對面,佛山興建了不少住宅和工業項目,這一問題深受詬病。在此次制定的《規劃》中,涉及重新劃分水源保護區,兩市將共同攜手治理廣州西部水源污染。
會否影響下游用水?
上下游矛盾可通過水量調度緩解
水量豐沛的西江穿越珠三角,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珠海都以其為水源,隨著上游廣州、佛山的相繼取水,下游城市用水會不會受影響?
1月20日,在省九三學社召開省兩會代表委員討論會上,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所研究員匡耀求指出:“盡管西江調水工程尚未完成,但西江在去年已經出現咸潮,特別是9月份以來的咸潮。一旦廣州向西江調水,每日取水350萬立方米以上,西江咸潮壓力將更大,珠海、澳門甚至將面臨缺水的困境。”
下游城市用水如何確保?廣州西江引水會不會加劇下游咸潮上溯?
2009年是一個大旱之年,整個珠江流域的需水量減少了四到五成。專家指出,思賢滘枯水期(10月至次年4月)多年平均流量是3800立方米/秒,要壓住西江下游的咸潮,三水站加上馬口站的流量要達到2500立方米/秒。去年水最枯的月份,曾錄得三水站加上馬口站的日平均97%流量為1290立方米/秒。
陳曉宏指出:“總之在特枯水期,水量是不夠的。但這種極端情況只持續數天,或一天中的幾個小時,不能用來判斷長時間的趨勢。在短時間的極端情況下,可以通過上游水量調度,或者采取減少引水量等應急措施來緩解。論證當中也考慮了應急方案。”
崔偉中指出,在西江引水論證中,專家們曾專門論證了取水對下游城市的影響。廣州日取水量350萬噸,換算成流量就是40.5立方米/秒,三水站加上馬口站的壓咸流量是2500立方米/秒,從2500中拿出去40,影響就像“往一個湖里投一塊石頭”,“不能說沒影響,但影響是很小的”。
崔偉中說,咸潮產生的原因很復雜,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游來水季節性分布不均,多水的時候非常多,干的時候又非常干;再加上海平面逐年上升、過度采砂致使河床下切,使珠江口咸潮上溯時間越來越長、上溯距離越來越遠。在這個包含了氣候地理等大環境問題的復雜模型中,取水只占了一個微乎其微的比例。“就算廣州把這40個流量還回去,咸潮問題也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應對咸潮上溯,目前采用最多的辦法是水量調度。2009年,珠江流域進行了多次水量調度,主要集中在西江。通過對廣西上游龍灘等水利樞紐的調度,在枯水時放水,確保下游城市的用水安全。2009年是70年一遇的大旱,通過水量調度,珠海和澳門的用水都得到了保障。崔偉中說,珠海和澳門是珠三角的最下游,在水利上,最下游城市的用水解決了,就意味著全珠三角的用水問題都解決了。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2010年珠江流域降雨量也“不太樂觀”。屆時廣州的取水計劃能否順利進行?廣州的取水會不會影響下游城市?崔偉中說:“其實從2004年到現在,我們一直都處在‘極端情況’里,珠江委是有成功經驗的。即使2010年仍是像2009年一樣的干旱情況,我們也有信心通過各種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確保珠海和澳門的用水安全。”
據了解,今年年底,珠海的竹銀水庫將建成投入使用,該水庫蓄水量是4000多萬立方米,這意味著即使什么水都不取僅依靠水庫,也足以支撐珠海、澳門兩市居民用水和工業用水一個多月。 (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