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江偉一家三口,安靜地坐在自家門口。他們在等待搬遷。兩輛推土機,來來回回,轟鳴了十數日。屋前,已呈現出一片巨大的平地。
這里將是南水北調“引江濟漢”工程的開工之地。在行政意義上,它所在的位置全稱是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李埠鎮天鵝村三組。
正南方一里外,長江在堤外安靜地流過,彎過一道弧線,它是“九曲回腸”的一段。
3月26日,“引江濟漢”工程在這里挖出第一鏟。此后,它將勢如破竹,朝著東北方向67公里外的漢江。
毛江偉無法衡量,這個耗資60多個億的工程,有著怎樣的潛力。他只是知道,這是國家的安排,在他樸素的理解中,這是奔向漢江中下游的救急之水。
而他要面臨的是,在開工之前,必須要搬離自己的家。四年之后,這里將成為縱橫江漢腹地的人工運河。
這是這個中部省份對于漢江的“田納西”夢想。
文/本報記者傅天明 周喜豐
圖/記者趙尚渝 統籌/常樂
?3月17日下午,潛江市高石碑鎮,村民董能培正牽牛回家。遠處的水利樞紐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他所在的村莊,因為地處引江入漢工程的出水口面臨拆遷。
張基堯的行程
根據行程安排,國家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張基堯3月25日抵達湖北,第二天,他要參加湖北“引江濟漢”開工典禮。
這將是一次盛大的開工典禮。早在幾個月前,湖北方面就在做相關的準備工作。最早開工的地方位于荊州市李埠鎮天鵝村三組。這是“引江濟漢”工程的出水口段。
據南水北調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在湖北期間,張基堯一行還將視察位于潛江市漢江段的興隆水利樞紐工程。
興隆工程位于“引江濟漢”入水口上游兩公里處。自2009年2月開工以來,興隆工程進展順利,并于12月26日成功截流合龍。
作為“南水北調”對于漢江中下游的治理工程,兩大工程均引人注目。張基堯也曾多次前往考察。
此前,遠在北京的張基堯接受了新華社旗下《瞭望》雜志采訪,他說,對于南水北調工程最操心的是“三個安全”:一是工程安全。它畢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一項重大工程,不管是工程質量還是運行管理,不能留下隱患,不能留下遺憾;二是資金安全。南水北調工程有那么大的資金容量,那么多的管理層次,有那么多的管理單位,因此必須加強資金管理和資金流動監督,不能在資金上出問題;三是干部安全。絕對不能工程建起來了,卻有一批人進監獄了。
張基堯也表示,南水北調工程開工至今還沒出現類似情況,“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我天天睡不著覺。”
“不和諧”的聲音
根據湖北南水北調辦公室提供的資料,“引江濟漢”工程全長67.23公里,工期4年,耗資將達到60億元,是我國現代最大的人工運河,也是該省最大的水資源配置工程。
它被設計成促進湖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漢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的重要項目。
該工程連通長江和漢江,穿越長湖,并成為湖中之渠,渠道全線襯砌,全線立交。建成后,可向漢江興隆以下河段(含東荊河)補充因南水北調中線調水而減少的水量,改善該河段的生態、灌溉、供水條件,還可以縮短長江荊州段至漢江潛江段航程600多公里。
不過,關于“引江濟漢”的合理性,也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武漢水利規劃專家易賢命多次發表相關研究文章,認為“引江濟漢”工程的設計方案存在弊端,他呼吁決策者重視“跨流域調水”的經濟、社會、環境面沖擊。
2002年6月,中央明確“引江濟漢”工程由湖北建管,交由湖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規劃設計,易賢命時任該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主管規劃,并作為負責人之一參與設計。易說,當時他的主張是,利用現有河網水系資源,考慮擴寬和疏浚原有的“兩沙運河”,建成高等級生態航道。后因為嚴重分歧,他退出項目設計。
易認為,“引江濟漢”全線高渠未思考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水質、適應通航以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將喪失諸多重要的綜合利用功能。易擔心會給項目區帶來生態災難,認為新修高渠是向國家爭取更多的補償投資,以及要求“引江濟漢”工程也加入到南水北調長期的利益分配機制中。
“現在的方案是代價最高的方案。”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事實上,他也并不是反對工程上馬,只是認為有更為合理的方案。
自2008年4月起,易賢命郵寄相關論文給湖北省省長李鴻忠,提出建議。湖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給他的回應是,該工程是上級批準了的,已作了科學論證。
“引江濟漢”工程設計引水流量350m3/s,最大引水流量500m3/s,補東荊河設計流量100m3/s,加大流量110m3/s。多年平均補漢江水量31億m3,補東荊河水量6億m3。這意味著,平均一年要從長江調水37億m3。
“水量不是問題。”長江水利委員會荊江水文站負責人對記者說,即便現在是枯水期,長江荊州段的水量約為5500m3/s,“引江濟漢”調走的水也不會對長江產生什么影響。
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三峽大壩修建后,上游來水含沙量減少60%-70%,其下泄清水對下游河道的沖刷力度加大,致使河道將越變越深,且崩岸增多,這也將直接影響到“引江濟漢”航渠引水口水位。
易認為,在長江枯水期部分時段,長江水不能自流到漢江,“引江濟漢”工程運行后枯水期的引水將減少甚至斷流,必須通過大型泵站來維持。而“引江濟漢”工程屬水利基礎設施,本身不能盈利,泵站今后的運行資金如何解決,也是需要擔心的問題之一。
“肥肉”漢江
對于漢江中下游生態的修復與治理,湖北省力圖把漢江建設成為中國的“田納西”。
上世紀30年代,美國啟動流域綜合開發工程,在田納西干支流上建起54座水庫、9個梯級13座船閘,把水患連年、貧窮落后的田納西河流域變成了一個生態環境優美、工農業較為發達的中等發達地區。
專家認為,貫穿湖北省的漢江與田納西河是世界上兩條相似的河流,所處緯度相近。田納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最大支流,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兩者的流域面積、年徑流量等自然條件差別不大。
2003年,時任國家水利部部長的汪恕誠就表示,“引進現代水利觀念,把漢江建成現代水利示范工程,……像美國的田納西河那樣。”
按國務院后來批準的漢江流域干流梯級渠化規劃,在丹江口以下,漢江中下游將依次興建王甫洲、新集、崔家營、雅口、碾盤山、華家灣和興隆共七級梯級樞紐工程。
把身邊的江河打造成萊茵河,或者參照美國田納西流域治理模式,這是中國很多地方喊過的口號。這一治理江河的“田納西”夢想也被質疑。
水質成為漢江中游襄樊市民最關心的問題。不斷的攔江截流建大壩,河流失去了本來的靈動,水流減緩,將影響漢江水的自凈能力。為了保證生活用水,每個地方都開始建污水處理廠,這又是一筆龐大的費用。
襄樊市一位政協常委對記者說,治理漢江如果缺乏統一的、強硬的管理體制,缺乏治理的決心和民眾的有效監督,達到美國“田納西”流域的治理效果,很難做到。
就在湖北省對漢江因為南水北調進行治理時,上游陜西省另一龐大調水工程——“引漢濟渭”也在緊鑼密鼓開展。這讓湖北陷入尷尬。
“引漢濟渭”工程是陜西省政府于2008年規劃、預計在2015年全部建成的調水工程。它是利用漢江上游流經陜西漢中、安康的機會,修建一個引水涵洞穿過秦嶺,把漢江水引給渭河,稀釋渭河之污,增加渭河徑流量。
在規劃中,為了緩解渭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每年將從漢江上游調走15億立方米。陜西省作出的相關評估意見認為,實施“引漢濟渭”工程可緩解西安市和關中地區的缺水狀況,有利于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改善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效益顯著。
漢江在中游已經把將近100億立方的水調給了北京,而現在上游又將截走部分水源,這遭到湖北省的強烈反對。但是,相關工程已在陜西開工建設。
湖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湖北正要求國家研究解決辦法,設想從三峽上游位于湖北省巴東縣的長江支流神龍溪補水到漢江。
“目前,這還是一個設想。”上述負責人介紹說,“這將是另一個‘引江濟漢’”。
引江濟漢出口段效果圖。
荊州市李埠鎮的土地廟,村里的老人正在祭拜土地爺,這天是土地爺的生日。
荊州市李埠鎮村,附近學院里的學生被臨時抽調過來,做初步的土地勘測。
襄陽古城墻下,市民打牌休息。
襄樊,一艘快艇上,環保志愿者運建立正在給中學生作保護漢江的宣傳。
南水北調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進入2010年,,將進入更大規模施工的關鍵階段,今年總投資將超過之前7年的總和。
國務院召開的南水北調第三次建委會確定了工程建設新目標:東線一期工程2013年通水;中線一期工程2013年主體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當工程于2050年完工之后,這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于2002年底開工。截至2009年10月底,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開工項目總規模約70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約340億元。部分工程已開始發揮效益,實現了向北京的臨時應急供水,對緩解北京地區水資源緊張狀況發揮了積極作用。
根據水利部的規劃,該工程東線、中線、西線的調水水源、調水線路和供水范圍,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連接,將形成“四橫三縱”的工程總體布局,并以長江豐富水源為依托,年調水總量為450億立方米,可基本緩解黃淮海流域、膠東地區和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狀況,并逐步遏制因嚴重缺水而引發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