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西安3月16日電(記者楊彥、趙俠)日前,記者從陜西省林業廳了解到,流經陜西區域內的漢江、渭河通過綠化,一江一河變得更加靚麗,增加了美化城市、改善人居環境的功能,賦予了江河新的內涵。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一級支流,流經陜西5市(區)21個縣(市、區)。陜西省計劃通過實施渭河近堤綠化林帶工程,建設寶雞峽至潼關入黃口堤防背水側防護林帶579公里,綠化面積為3.4萬多畝。通過近兩年的實施,綠化成效初步顯現。渭河流經的城市段通過綠化變成城市公園,城鄉結合部成為城市氧吧源,綠化農防段變生態景觀園。
實施渭河近堤綠化最早的咸陽市,在渭河城市段建成了城市公園,水域面積2800多畝,兩岸栽植長10余公里、寬約百米的綠化景觀林帶,栽植各類綠化樹木67種8萬余株,草坪46萬平方米,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生態景觀,有效地改善了城區生態環境和氣候,形成了集自然、生態、寧靜、野趣為主的森林景觀,成為城市居民休閑、觀光、娛樂、休憩的森林公園。咸陽市城鄉結合段共綠化河堤內外側1000多畝,武功至興平段形成寬30米、長50.5公里,面積達6600多畝農防林帶,集護堤、生態、經濟、旅游、觀光為一體,使昔日荒無人煙、雜草叢生、水土流失嚴重的渭河沙灘成為綠樹蔥籠的綠色長廊。
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也是陜西最大的河流,橫貫漢中、安康兩市。兩岸生態環境的好壞,漢江水質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沿江兩岸及下游人民的生產、生活,關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質量與效益。安康市2004—2008年投入資金1億元開展瀛湖庫區周邊山體綠化,完成人工造林6萬畝,封山育林10萬畝。
安康市2009年全面啟動了漢江兩岸綠化工程,決定用五年時間投資4億元,完成漢江沿岸340公里,區域總面積102.8萬畝的漢江兩岸治理任務,其中綠化造林總任務為45.33萬畝。工程實施要求的“大坑大苗,一次成林”,當年完成工程造林5.47萬畝,且80%以上都營造的是名特優經濟林,綠化了漢江兩岸的同時,也成為沿岸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漢中市啟動漢江兩岸綠化兩年來,完成漢江綠化投資約6000萬元,其中河流兩側綠化完成6699畝,漢江漢中城區段一江兩岸綠化32萬平方米。
據了解,近10年來,渭河流域完成退耕還林、荒山造林660多萬畝,渭河下游實測的輸沙量呈逐年減少趨勢。安康累計完成退耕地造林215萬畝。通過造林綠化,江河生態功能增強,水土流失強度逐年降低。據黃河委員會宜川水文監測站觀測,年向黃河輸入的泥沙量由1999年的530萬噸降低到2007年的507萬噸;土壤侵蝕模數由1998年的1800噸/平方公里下降到2007年的1726噸/平方公里。安康市石泉縣水文站、環保局觀測,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由553平方公里減少到310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由1999年的2100噸/平方公里.年下降到現在的1530噸/平方公里。每年向漢江輸入泥沙減少68.7萬噸;泥沙含量由1999年的0.10公斤/立方米下降到現在的0.052公斤/立方米,每立方米下降0.04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