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全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會上獲悉,自2003年以來,我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用水總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呈下降趨勢,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
萬元GDP取水量7年降六成
幾年來,在節水型社會建設實踐中,通過加強城鄉節約用水工作、提高供水價格、逐步調整產業結構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市場的優化配置功能,我市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明顯增強,逐漸由制約因素向支撐因素轉變。
據介紹,目前和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初期的2003年相比,我市的萬元GDP取水量由187.18立方米下降到77.85立方米,下降了58.41%,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由159.28立方米下降到66.25立方米,下降了58.41%;國民生產總值由946億元增長到2190億元,增長了1244億元,增幅達131%,用水總量由17.72億立方米下降到17.06億立方米,下降了0.66億立方米,降幅3%。
治污加引水實現人水和諧
近幾年來,通過加快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由27萬立方米/日提高到78萬立方米/日,隨著各污水處理廠的相繼建成投產和河流截污工程的實施,渭河、灃河、浐河、灞河等河流城市段的水質明顯改善;通過對城市排水系統進行綜合治理, 河、太平河、漕運明渠、幸福渠及城市主要排水渠道的排水能力明顯提升,城市內澇大大緩解。
通過實施引水進城工程,大水大綠工程,把大峪河水和灃河水分別引進曲江新區、興慶湖、護城河和漢城湖;通過對浐河、灞河、渭河進行綜合治理,建成了以漢城湖、曲江南湖、浐灞河城市段為代表的一批水生態景觀工程,新的城市生態水系架構基本形成,整個城市充滿了靈性和活力。
生態水面周邊成為城市建設新區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治水的生態效益正在轉換成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了人水和諧的目標。
“大水務”管理體制基本形成
2009年7月1日,西安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將以往分散的供水、水運營、污水處理等業務整合為一,解決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中存在的資源分散、效率不高、機制不活、管理落后的問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董軍表示,這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深化水務體制改革,統籌水務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水務產業的重大舉措,為高效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供了體制保障,對于促進西安市城鄉水資源統籌管理,推動城市水務發展和保證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市的涉水事務已經步入了一體化管理、企業化運作、市場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