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們打開水龍頭,清潔的水總能嘩嘩地往外流。北京真的是數據顯示的那個缺水的城市嗎?這些離開龍頭的水會去向何處,又還能“復活”嗎?
帶著一些好奇,帶著一些成見,記者來到了北京最大的污水匯集地——高碑店污水處理廠。
沒有一滴水是理所當然的
地球上的總水量大約是14億立方千米,而水資源總量約為60萬億m3;中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萬億m3,而根據2007年統計數據,北京水資源總量只有27.7億m3。
“單看這樣的數據大家可能沒什么概念,于是我們就做了這么一個立方體。”還沒等記者提問,北京排水集團技術培訓中心活動部部長張淑萍就講到了點上。半人多高的立方體中,水資源總量不過拳頭大小,“中國所占的比例就這個小燈那么點兒,而北京的根本表示不出來……”位于廠區內的北京排水科普展覽館,首先向觀眾展現了水資源匱乏的殘酷事實。
從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來看,中國僅為世界的1/4,北京只是全國的1/8……
“北京這樣缺水,為什么卻很少遇到停水呢?”
“并不是打開水龍頭有水就說明不缺水,在保障水供應方面,政府確實做了大量工作……”
沒有一滴水是理所當然的,看上去“源源不斷”的背后,竟是怎樣尷尬的稀缺呢?
且看再生水演繹的神奇
在普遍缺水的情況下,污水的再利用便顯得尤為關鍵。張淑萍告訴記者,經過處理的污水,成為再生水后,其水質指標已經能夠達到與地表IV類水體的標準,相當于人體不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水質。
#p#副標題#e#
這些獲得“新生”的水能派上什么用場?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在廠區內做了示范——一個完全依靠再生水灌溉的溫室,成為逐漸接近灰色系的冬日里一抹濃綠,不僅形形色色的植物健康地生長著,池塘里的錦鯉也自得其樂。溫室外,同樣得益于再生水的太空葫蘆掛滿了藤架。誰能想到,流進廠里的時候,這些水還是人人避之不及的污水呢?
除此之外,再生水還能用于工業冷卻、農業灌溉、河湖補水、清洗車輛、家用沖廁等等。
遺憾的是,雖然近年來很多住宅小區都安裝了中水系統,但發揮作用的并不多,馬桶里流的照樣是自來水。
“哪怕單從經濟角度考慮,再生水也非常適合馬桶沖水。一噸再生水只需要1塊錢,而自來水是4元。”張淑萍顯得很惋惜。
帶著問號來,帶著驚嘆號走
那么,究竟需要經過哪些環節,污水才能脫胎換骨為再生水?張淑萍介紹說:“格柵、初沉、曝氣、二沉是幾個基本的環節,首先通過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比較大的雜質,然后通過由微生物組成的活性污泥,利用微生物新陳代謝的原理,分解有機污染物。”
格柵雖然屬于污水處理的頭道工序,可經過封閉處理之后,記者在現場只聞到輕微的異味。而到了二沉池,除了一些還沒有沉淀完成的懸浮物質,肉眼看幾乎與清水無異。
高碑店污水廠目前設有24個直徑為50米的二沉池,圓形的池面上,一架穿過圓心的條狀吸泥機可以對整個池子進行“掃描”。看慣了公園中曲曲折折的池塘,這種完全對稱的,不斷重復的工業之美,倒給人另一種震撼。讓人尤其欣慰的是,現代化工業與自然在這里并不沖突,這些水有相當一部分會流入通惠河,對還清通惠河有重要的作用。
“一開始想把一個污水處理廠作為工業旅游示范點時,評審專家都覺得有些奇怪。可來看過之后評價說,他們是‘帶著問號來,帶著驚嘆號走’的。”張淑萍笑言。
對每一個走過這趟特殊旅程的人,這句話都應該算一個很好的總結吧!
■延伸閱讀
排水系統中的文明
怎么評價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有種說法是“不看地上看地下”。我國古代的排水系統就凝結了先人大量的智慧,有的甚至到今天都發揮著不遜于現代排水系統的作用。
早在距今3600年前,我國就出現了木結構排水暗渠(今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在今河北易縣,則出土過戰國時期燕下都精美的陶制排水管。西漢時期,長樂宮配備了由沉淀池和圓形、五邊形管道組成的完整的排水體統,而出自唐代的統一的地下排水系統,為防止渠道淤塞,還安裝了鐵制排水篦。北宋時期,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城市排水干道網,并沿用至今,這就是今天江西贛州福壽溝。
今年夏天,當洪峰到達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贛州時,遭遇的是這樣一幕情景:兒童在城門口水灘里嬉戲釣魚,買賣人在滔滔洪水邊安然地做著生意。看起來,他們絲毫沒有把“洪澇”當做“災害”。這個城市降水近百毫米,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甚至“沒有一輛汽車泡水”。而離贛州不遠的廣州、南寧、南昌等諸多城市卻慘遭水浸。連廣東省一位城管局局長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都承認,城市排水系統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贛州。
史料記載,在宋朝之前,贛州城也常年飽受水患。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1077年),一個叫劉彝的官員在此任知州,規劃并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同時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黃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