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遠在廣東打工的廖永全夫婦,回到久別的家鄉覃塘區三里鎮石社村,與兒女共慶“六一”兒童佳節。
一走到村口,只見水塔聳立,水管交錯,全沒有往日肩挑手提用水的忙碌現象。鄉親們說,村里不久前通了自來水,建自來水的錢還是政府出的哩!
據統計,“十一五”以來,覃塘區建成人飲工程90個,91個自然村共20.3萬人用上自來水,占該區農民的41.1%。
不見水源不罷休
處于喀斯特地貌的樟木鄉,水來得快消失得也快。為應對旱冬,壯鄉群眾往往要打30~80米的深井才能找到僅夠一家人用的水源。因找不到供全村人飲用的水源,寺江村寺頭屯的祖輩們在離屯1公里開外的魚塘邊建起了10平方米左右的水池。每天一早和傍晚時分,200多男女老少排成2公里長的擔水長龍,讓人望而心寒。
近幾年來,村民生活提高了,紛紛購買水管插入池中,密密麻麻的水管陣,成了當地一大奇觀。但隨著周邊生態環境的惡化,池水也渾濁不堪,苔蘚、死蟲遍布,水質不斷下降。
2006年,寺頭屯集資請來專家挖井,結果挖了80米深還不見水源。接連挖了第二、三、四口水井,還是不見水源蹤影。村民們毫不氣餒,直到2009年,第六口井挖到100米深時,終于找到了清澈衛生的地下水。當年冬水塔建成后,該屯還把自來水管通至周邊江口、和平、下寨屯,使4100人解決了飲用水問題。
早立項目早主動
“人飲工程是一項復雜、科學的工程,需要提前做好各項前期工作,以期及早得到上級立項、資金支持。”黃練鎮鎮長李家杰深有體會地說。
“十一五”初,黃練鎮飲用水困難人口尚有2萬余人。為讓壯鄉群眾全喝上自來水,該鎮落實前期工作經費,采取干部包村包屯包項目、跟蹤落實的辦法,對沒有自來水設施的村屯安排專家尋找水源、申請立項、規劃設計、呈報審批等,力促人飲工程項目列入上級資助項目。
“沒有政府的支持,我們不知猴年馬月才能用上自來水。”喝上甘泉水,姚嶺村村民忘不了政府的幫助。這個村是黃練鎮最干旱的村,村民常年為喝水發愁。過去村里先后提交過5次申請報告,因為取水點的水源量少等原因沒有得到上級審批。鎮里就派出技術人員重新探測到符合要求的水源,再次進行規劃設計,終于使該項目列入上級投資項目,得到補助資金99.8萬元,于2010年底建成了日供水量為340立方米的人飲工程,滿足全村2600人飲水需求。
5年來,黃練鎮共取得上級項目補助資金720.7萬元,立項建成人飲工程10個,全鎮實現了村村屯屯通自來水目標。
男女老少齊上陣
在黃練鎮譚村,覃阿婆捐資建自來水的故事婦孺皆知,人人傳誦。去年8月,年屆90高齡、早已搬到黃練圩居住的覃阿婆,把1500元兒孫逢年過節的孝敬錢拿出來,吩咐兒子把錢捐給村人飲工程。
沒錢的也出工出力。石卡鎮鶴心村群眾至今清楚記得,在修建村人飲工程的3個多月里,年逾五旬的李三伯白天到工地送磚運料、鋪設管線,晚上則在工地上看管財物,從沒有一句怨言。
少年兒童也加入捐資行列。在三里鎮石社村人飲工程捐款碑榜上,少年兒童捐款欄令人刮目相看。在建設投資193萬元的人飲工程中,該村310名少年兒童紛紛把壓歲錢、零用錢捐了出來,感動了村里的每一個成年人,使工程提前一個月竣工使用。
據統計,覃塘在建設90個人飲工程中,91個受益村屯的群眾人均義務投工投勞42工日,捐資92.7元,凸現了壯鄉人民自力更生建設美好家園的沖天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