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清泉順山而下,流經數村卻不受污染。市水務部門在山區水源地保護中創新地實施“污水、垃圾、廁所、環境、河道”五項同步治理,640個村莊建成小型污水處理站。目前,本市有128條山區小流域水質優于地表水Ⅲ類,達到飲用水源標準。
門頭溝王平鎮西王平村地處永定河三家店水庫上游,永定河一級支流“王平大溝”穿村而過。村口,一幢小木屋“浮”在水池上。離得近了,能聽到木屋里低沉的“嗡嗡”聲。“這就是我們村的污水處理站,”村委會主任魏喜振介紹,“全村160多戶人家的污水都通過管道送到這兒。”污水處理站全自動控制,蓄水達到設定量,水泵自動啟動,經過沉淀、過濾、膜處理等數道工序,污水變成一股清泉流入蓄水池。
永定河是飲用水源地,經過處理的再生水也不再排入河道,而是通過長長的輸水管引到村后山上。登山而望,一片開闊的梯田上,種滿一人多高的核桃樹。魏喜振說,“經過處理的污水、還有集蓄的雨水,都讓這些果樹‘喝’了。”500畝的核桃林,去年創收17萬元,為西王平村主要經濟來源。
“王平大溝”上游,還有東王平村、呂家坡等三四個村莊,每個村莊,都有獨立的污水處理站,垃圾也都通過分類收集運出山,溝內常年清水潺潺,下游三家店水庫水質全年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這條被當地百姓稱為“王平大溝”的流域就是本市山區小流域治理的一個縮影。
山區是北京主要的水源涵養及供給地,500多條溪流散布山間,小流域的清潔直接關系到水源安全。
為解決水源區農村、農民的水污染問題,水務部門改變了過去單一清理河道的辦法,實施沿岸村莊“污水、垃圾、廁所、環境、河道”五項同步治理。
目前,山區640個村莊建成小型污水處理站,每天減少上萬噸污水直排入河;建設垃圾收集、處置站3000余處,每年轉運消納垃圾2.4萬噸;完成農戶改廁8萬戶;村莊綠化面積增加100萬平方米,河道兩岸植樹、種草3萬余畝。經檢測,128條小流域經治理達到生態清潔標準,主要水污染物平均消減20%以上,水質全部優于地表水Ⅲ類,達到飲用水源標準。優美清潔的河流為當地注入了發展活力,128條生態清潔小流域中,77條發展了自然生態旅游,26條發展了特色果品種植采摘,農民人均增收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