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污水在活水公園里流著流著就能變清?活水公園可以取代污水處理廠了嗎?世博會活水公園案例館副館長方雷和工作人員嚴歡講述了其中的奧秘。
原理 模仿濕地 生態去污
新京報:污水一級一級地流下去,真的能變清嗎?
方雷:在活水公園里,首先通過自然沉淀,把固體附著物沉淀下去后,再通過暴氣,也就是通過沖擊,讓水流更多地接觸氧氣,分解掉有害物質。然后水流進入一個個的塘床,里面有不同的植物。這也是模仿人工濕地,通過自然反應,加快它們的分解和吸收,來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質。
塘床下面還鋪著一粒粒的小石子,有30到40厘米厚,石頭被切割成很多面,可更多地吸走水中的細菌。
新京報:這讓我想到了家中的凈水器。
嚴歡:是的,兩者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這里又增加了植物吸附。
(比如)在農村,污水經過土壤和植物,流到河里時,已經不是很臟了。植物吸收了污水中的氮磷鉀,土壤和石頭也可以凈化污水。
新京報:經過處理的污水,可以達到什么效果?
方雷:處理前的水是不可接觸的,但是處理之后生物可以在水里生存。
嚴歡:這個水不能喝,但可用于景觀綠化用水。
缺陷 活水難除化工油污
新京報:造紙廠的污水可以用這種方式處理嗎?
方雷:強化學污染的水,憑借大自然是無法解決的。比如石油泄漏就處理不了。但是生物污水是可以的,沖廁的水也可以。
嚴歡:這個系統是不能進油的,油污會破壞水里的生物菌。
新京報:可是生活污水也是有油污的,這怎么辦呢?
嚴歡:我們在處理生活污水前,加一個前置處理系統。比如在進水處,用泡沫隔起來,把油都打撈掉。
新京報:這里選擇了蘆葦、睡蓮、浮萍等,為什么會選擇這些植物呢?
嚴歡:首先必須是水生植物,并是能吸收重金屬、有機物的植物,其實,只要是水生植物一般都可以。
另外,考慮到上海的氣候不一樣,就選擇了上海本地植物和成都植物相結合的搭配。
推廣 公園占地大成難題
新京報:你認為活水公園將來可以取代化學原料處理污水嗎?
方雷:我們的活水公園已經發展10多年了,現在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再經過幾年的完善,我們處理的水質會有更大的提高,我想是可以取代的,只要有高差,就可以的。
新京報:北京處于平原,是不是效果就差一些?
方雷:平原也可以做堆土的。現在的污水處理廠,也是要存在高差的。
新京報:活水公園在推廣上的難度在哪里?
方雷:我們在成都的活水公園,主要也是展示性的,是2萬多平米,日處理300噸水,這里(世博園)是2680平米,處理15噸的水。如果在城市建設更大處理規模的公園,我想在國內,大家可能還不愿意投入這么多的地。我們也在摸索,如何進一步減少用地。
1 沉淀池
通過物理沉淀和生物膜過濾相結合的方法,將大部分懸浮物或沉于池底,或浮于水面由人工清除。處理效果,主要由占地面積決定。
2 水流雕塑
水流跌入一串天然整石雕塑,在其中回旋蕩漾,激起陣陣浪花,用以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此步驟的水流落差三到四米最好。
3 濕地塘床
污水處理的核心。污水在這里經沉淀、吸附、氧化還原、微生物分解等作用,達到無害化。其中種植的植物有浮萍、蘆葦、茭白、荷花、金魚藻等幾十種。
4 魚池
經過凈化后,原來的污水流入到魚池中,此時水已經無害化,可以養魚。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