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治理好州河,請市長帶領市民們下河游泳。”2月4日,在達州市政協二屆六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石勝勇提出的關于治理州河的建議引起與會人員共鳴,贏得一片掌聲。
掌聲的背后,反映出的是660萬達州人民的愿望:治污出重拳,還達州母親河——州河一江清水。
4月13日,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市政府已制訂出臺《州河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并發布于達州各主流網站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記者從網上看到,這份州河的整治方案措施具體,任務分工明確,整治內容包括工業污染源、場鎮生活污染、農村面源污染等9個方面的內容,而且對每個階段要完成的整治任務都做了明確的規定。《方案》明確提出:從今年起通過三年努力完成州河沿岸整治,州河及支流水質全面改善,水質長期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實現“建和諧達州、還一河清水”的目標。
此舉,無疑向全市人民表明:市委、市政府有信心、有決心治理好州河。
污染企業越來越少
河流水質越變越好
州河是達州市沿河300多萬群眾賴以生存的主要飲用水源,也是達州工農業生產、航運、旅游、景觀等重要水源區,與達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十分重大。因而,州河被達州人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保護州河就是保護達州人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保護達州發展的根基。”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向志在相關會議上多次強調,經濟要發展,但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犧牲子孫后代利益為代價,“一定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真正做到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3月15日至19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熊清明帶領“達州環保世紀行”檢查組又一次來到通川區、達縣、大竹縣等地察看了州河支流治污情況,宣漢污水處理廠未正常運行、達縣建設煤礦洗選廠排污被公開曝光后得到整改。“從檢查的情況看,河流污染現狀明顯好轉。”熊清明說,“發現問題,立即點名曝光,不再遮遮掩掩,這樣治理才有力度。”
“污染企業越來越少,河流水質越變越好。”連續五年參與“達州環保世紀行”采訪報道的達州日報社記者劉晉江說,過去沿著州河及其支流走,處處可見排污點,很多河流河水渾濁不堪,慘不忍睹。“如今雖然仍然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總體情況是‘臭河’變清了,魚蝦又游來了。”
市環保局副局長楊耀華認為,達州作為老工業基地,設施設備和工藝比較落后,資源利用率低,能耗、物耗高,盡管近年來加大了城區工業企業污染整治力度。但由于歷史欠帳太大,州河治理仍然任重而道遠。
然而,在保護州河的坎坷道路上,達州人一直沒有放棄過努力。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政府的整治力度逐年加大,一些沿河污染企業已在政府的強制下紛紛叫停。
來自市環保局的一份數據統計顯示:10年來,全市共檢查排污企業1710家,立案查處203家,查處飲用水源地19處,限期整治90余家,取締關閉小化工14家、小造紙44家、苧麻廠10家、小土焦66處、土燒結10處、養殖污染33家、沙石廠30家。審批建設項目367個,調整布局不合理項目19個,不予批準的重污染項目46個。
跨省協調,自曝“家丑”
銅缽河得到治理
“要把州河治理好,首先得從支流、從源頭抓起。”熊清明說。州河的重要支流銅缽河,最近連續三年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在今年的環保世紀行檢查中基本未發現較大反彈。而過去對它的污染排查治理,可謂費盡心思。
“過去,河水黑得發亮,臭氣熏天,牛不敢洗澡,連鴨子下河都要爛腳丫!”住在河邊的村民這樣描述幾年前銅缽河的狀況。而污染的情況則很復雜:沿途的煤礦、造紙、麻紡和城鎮生活污水,均直接排入河中。
2004年,市環保世紀行檢查組通過明察暗訪,先后檢查出銅缽河沿岸共有30多家企業將污染源直接排放河內。經媒體曝光后,大竹、達縣先后對污染企業進行了整改關閉。然而,同樣污染比較嚴重的銅缽河重要源頭袁驛河因地處重慶梁平縣境內,他們卻無權干涉。
市人大常委會決定:跨省協調!一方面,市人大借助省人大向重慶市人大遞送了材料,一方面又親自組隊到重慶協調。還有一個很巧妙的舉措:2007年,市人大考察組打著”交流學習環境治理”的旗號來到了梁平縣人大。“他們心知肚明,并給予了大力支持。”熊清明回憶說。為了說服梁平縣一個民營造紙廠老板,熊清明還苦心給他支招:與其投入巨資技改治污,不如轉產再生紙,這樣就避免了制漿環節的重污染。
為了使銅缽河得到徹底治理,我市甚至自曝“家丑”,主動上報河流污染情況,要求把河流污染治理情況納入西南環保督察中心督察范圍。在西南環保督查中心的協調和支持下,銅缽河梁平段梁平邵新造紙廠化學制漿生產線被依法關閉,嚴重超標排放的邵興煤礦洗選和煉焦被要求限期整治。自此,袁驛河的污染得到了遏制。
銅缽河的治理過程只是我市多年來下決心整治河流污染的一個縮影。通過幾年來市、縣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一條條曾經滿目渾濁、蓬頭垢面的河流煥發出了新的容顏:通川區的雙龍河不再是“黑龍江”;萬源市的沙灘河50年的污垢得到了洗刷;大竹縣的媽媽河露出了媽媽的笑顏……
2.4億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不再讓污水入河
通過多年的整治,企業、廠礦對河流的污染已基本得以遏制。如今,城鎮生活污染已成了州河及其支流的主要污染源,因而,加速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生活污染源治理便成了當務之急。
3月10日,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健在2010年達州市環境保護暨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市推進會上特別強調,各級政府“一把手”要高度重視污水處理廠建設問題,認真研究,強化措施,確保在市政府規定的時間內全部建成投運。何健鄭重承諾,全市污水處理廠如不能按期建成,自己將在市電視臺向全市人民公開檢討,同時沒有完成的縣(市)長也要先在當地電視臺作檢討,然后到市電視臺作公開檢討。
態度決定力度。
市環保局副局長饒兵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市加快了推進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步伐,完善了各縣(市、區)污水處理廠及時管網建設。新(擴)建污水處理設施902座,新增日處理污水能力11.2萬噸;新建排污管網1063.9千米,清淘排水管網1236.1千米。
“在建南城截污干管工程,已完成投資6700余萬元。市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成后,將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萬噸,將對達縣南城以及西外片區的污水進行處理,到年底,基本可實現中心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城區的污水處理率可達到80%以上。”饒兵說。
不僅如此,宣漢污水處理廠已經建成正在調試,渠縣污水處理廠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開江縣污水處理廠已完成主體工程80%,萬源污水處理廠、大竹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目前,全市累計投入2.4億元用于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達州市規劃建設6座污水處理廠,建成之后全市將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5萬噸,年削減化學需氧量8500噸,“這對于減少污染后排放總量,改善州河水環境質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饒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