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撐著傘,走在桐鄉烏鎮長長的木棧道上。棧道一側,桃子累累,壓彎了枝頭;棧道另一側,一條烏篷船迎著斜風細雨,正從古樸的石拱橋下過……山清、水綠、人悠閑,烏鎮的“枕水人家”,與自然和諧地相處著。
山清、水綠,是桐鄉人痛定思痛之后的堅定選擇。桐鄉地處浙北平原內陸,不靠海,沒有大湖,多的是縱橫交錯的河巷。水臟了、臭了,狹窄的河巷沒法自凈,百姓就生活得不快活。跟許多縣市一樣,桐鄉也付出過拿"青山綠水"換"金山銀山"的代價。如今,桐鄉"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秀水生態",在發展中注重生態建設和保護,正努力打造長三角休閑宜居區。"今后,我們不能再'先污染再治理',而要力推清潔產業、循環經濟,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這是桐鄉市委書記費建文的深刻思考。
對于桐鄉著力打造宜居城市,市長朱海平說:"滬浙高鐵建成后,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桐鄉的'同城時代'可望到來。桐鄉有青山和綠水,就會有更多上海人愿意前來置業居住和休閑度假。"
"騰籠換鳥",力推清潔產業
在桐鄉,繅絲廠、磚瓦廠、水泥廠……曾經林立于城郊鄉村,煙囪冒濃煙,廢水污河道。這些昔日的"拳頭企業",一度帶動了桐鄉的經濟增長,卻也嚴重污染了環境。
任其持續,桐鄉人將難以安居;但經濟發展停滯,問題更大。怎么辦?"騰籠換鳥"。淘汰、壓縮、梯度轉移那些能耗高、污染多的產業,騰出空間引進清潔產業。桐鄉市委、市政府先后整頓、關停了大量磚瓦、絹紡、繅絲、小軋鋼、水泥機立窯工廠。1999年,著力整頓磚瓦行業,先后拆除輪窯116座。桐鄉的河道里積存了大量淤泥,導致河水自潔能力降低。能否變廢為寶?利用河道淤泥制磚很快推開,粘土資源被令停止開發,河泥制成磚頭,河道疏浚工程也得以推進。
騰出空間后,新特材料、機械制造、光電信息、生物醫藥等四大新興產業成了桐鄉經濟發展新的支撐。與此同時,桐鄉旅游業蓬勃發展起來。2007年,投資近10億的烏鎮西柵景區正式開放,12個碧水環繞的島嶼是景區主體,營造出江南水鄉的寧靜散淡。這個面積只有4平方公里的小鎮,2009年的生產總值高達17.8億元。事實證明,"綠色產業"帶動經濟的能量,遠遠超過了磚瓦廠、水泥廠。
刷卡系統,嚴控企業排污
"騰籠換鳥"后引進的企業,更加環保。但企業要生產,總歸還要排污。對工業污染物濃度,環保部門取來水樣一化驗就一清二楚;但對企業污染物的排放量,國內卻還缺少有效的監測辦法--只控制"質",不管住"量",問題很大。
此事一度讓桐鄉市環保局長凌云很頭疼。他察覺到,有兩家企業常在夜間偷偷排污,然而始終抓不住"把柄"。沒辦法,他只好跟同事整夜整夜"值班",終于,這兩家企業偷排污水時被捉了個"現行"。
#p#副標題#e#
但20多個環保執法人員,要監管桐鄉市200多家企業,不可能總這樣蹲點把守。一次,凌云打電話時,發現手機卡里沒錢了。懊惱之際,突然一個控制企業排污總量的辦法冒了出來:能不能也給企業發一張卡,設定卡內的額度,一旦用完就不能繼續排污?
桐鄉的刷卡排污系統創造了一個國內率先:每個月,企業持特制的IC卡從環保部門處申領污水的月度排放量;這張卡插在企業里一個專門裝置上,排污要刷卡,一旦當月額度用完,排污閥門就會自動關閉,迫使企業停產。這套系統連接著桐鄉環保局的在線監控室,監控室的電腦上,各家企業污水排放的瞬時流量、日流量、月流量和季度流量都顯示得一清二楚。它不僅遠程監控,也講究"管理藝術":當企業排污量達到當月指標80%時,系統便每隔10分鐘、連續5次向企業指定的聯系人發送手機短信警告;達到90%時,第二次發警告;到了100%,立即"毫不留情"關閉閥門。
系統運轉一段時間后,凌云發現,有些企業的生產"淡季"、"旺季"分明,于是靈活變通:在確保年排放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允許適當地在不同時段調整額度。有了刷卡系統,企業排污變得小心。"一年來,沒有一家企業因違規超排被強制停產,每家企業的排污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桐鄉市副市長周力告訴記者。
舍得投資,"押送尾水出境"
企業的排污量控制住了,但污水排進內河仍是污染。
桐鄉市委、市政府下了決心,投資10多億元興建覆蓋全市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工程將于今年年內全面完成。全市主要水污染企業的污水,以及各鎮、街道和集鎮的生活污水,都將納管進網集中到污水處理廠。目前,桐鄉市工業污水日處理能力已達到15.5萬噸。
這些處理后達標的"尾水",又將去往何處?雖然"尾水"已經可以養活魚,但畢竟含有污染物,排入內河,日積月累,還是個"禍害";不僅污染桐鄉,下游的嘉興市也將受害。
桐鄉再次作出治水決策:鋪設200多公里長的管線,借道海寧市,并在幾個節點上設置高壓水泵,"押送尾水出境",排放到自凈能力更強的錢塘江中。
為此,桐鄉市不僅又要投入一大筆錢,而且每年還需花3000多萬元維持這套系統的運轉。朱海平市長很淡定:"為了治污,我們不惜成本。"在"不惜成本"的治理下,桐鄉市的生態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等榮譽稱號接踵而來,一個宜居城市,正在浙北平原漸露頭角。(記者:張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