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三年治理水環境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水質,重點抓住“截、清、治、修”四個環節,通過截污納管、清除底泥、產業整治和生態修復,實現全過程、全系統、全方位治水。
全省剿滅劣Ⅴ類水工作會議召開后,從杭嘉湖到金衢麗,從寧紹到溫臺舟,各地治水現場一片繁忙,吹響剿滅劣Ⅴ類水體的年度大戰集結號。
全面剿滅劣Ⅴ類水之戰怎么打,重點在哪里?
省委、省政府給出了清晰、明確的作戰方略:在三年治理水環境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水質,重點要抓住“截、清、治、修”四個環節,通過截污納管、清除底泥、產業整治和生態修復,實現全過程、全系統、全方位治水。
一位基層水利干部說,這四個環節全方位治理工作法,明確了治水階段性重點,完善了治水工作鏈條,對下一步治水系統化思考和項目化推進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截” 截污納管,著力消除水體污染的源頭
春節假期剛過,全省許多地方立即啟動截污納管工程施工,以確保今年順利完成全流域截污,消除劣Ⅴ類水體。
在臺州市椒江區三甲街道石柱村,十幾名施工人員正在開挖泥土,為管網鋪設作準備。村干部說,這里將設置三級管網,以后村民的生活污水經過管網統一收集后,排向椒江區污水處理廠。
推進截污納管是消劣攻堅至關重要的一項工程。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斬斷城鄉污染源,是整治水環境的根本之策,要求到2017年底前,實現城鄉截污“兩覆蓋”——城鎮截污納管基本覆蓋和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基本覆蓋。
全省各地主干河道中,小溪小溝里,一場狙擊污泥濁水的殲滅戰迅即打響。加快建設城鎮截污管網和農村污水治理設施,各地“掛圖作戰”,制定時間表,落實到人、倒排進度。
“打贏三條埠頭消劣攻堅戰”,在臺州市路橋區蓬街鎮三條埠頭附近河道旁,豎立著一排一人多高的巨大標語牌,紅底黃字顯得十分醒目。三條埠頭斷面是全省確定的25個劣Ⅴ類省控斷面之一。
“今年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地下污水管網的鋪設,打通‘毛細血管’。”路橋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路橋區將通過污水處理設施擴容提標、管網整改建設、區塊截污納管、農村提標改造等四個方面的建設完善,從源頭上規范排水行為,實現城市及鄉鎮建成區污水管網全覆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2%以上,從而全面提升截污納管的水平。
2月13日,杭州市江干區剿滅劣Ⅴ類水專項行動大比武第一場打響,地點選在了曾經聞名的“黑臭河”六號港邊。江干區所有河道的整治都將參照六號港,以“五化兩好”的治水標準來推進。
“五化兩好”一體化治水,是過去3年里江干區在消除30多條黑臭河、實施508個項目基礎上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江干區有關部門負責人說,要達到這套標準,地下管網雨污分流是根本的解決方法。江干區規劃先行,將涉及7000多戶的城中村改造“三大戰役”與污水治理兩大工程同步推進。
記者在江干區筧橋街道黎明村拆遷現場看到,工人正在埋設大口徑排污管道,以滿足轄區600多戶居民的污水排放需求,徹底解決地下管網問題。
2月16日,景寧縣啟動“百日攻堅大會戰”——用100天時間同步打響以“拆治歸”為主題的九場戰役。戰役包括高標準治理鶴溪河,提升全域交接斷面水質,加快城區截污納管工程進度。
鶴溪河是景寧的母親河,也是甌江的一大支流。戰役一打響,包括沿岸排水排污管網改造等鶴溪河治理的7個項目同時開工。“現在啟用了外舍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污水1.5萬噸,是原來的3倍。”縣建設局治水辦一位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2016年,浙江全年建成城鎮污水管網3252公里,完成27個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完成4178個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
翻篇歸零再出發。浙江又下達新的攻擊令:2017年,全省要新增城鎮污水配套管網2000公里,新建、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25座,同時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排放達標改造。
“清”清除底泥,著力消除水體污染的病灶
在金華市區婺江“人工湖”岸邊晨練的市民近日發現,水面上漂浮著彎彎曲曲的管道,有人猜測這些管道是用來捕魚或是做噴泉的。其實,這些管道是用來為“人工湖”清理淤泥的。
據“人工湖”清淤工程項目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為提升市區“人工湖”水質,從3月初開始,對“人工湖”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淤施工,8月份完工。此次清淤河段全長8公里,清淤量約為10.7萬立方米,這是金華市區首次全范圍生態清淤。
“污泥不動,這水遲早還是要變臟的。”
一次縣委書記“夜會”上,面對全省11市、90縣(市、區)黨委書記,省委書記夏寶龍強調:“抓治水工作就得一堆泥一堆泥地抓,要深挖、疏浚河道底泥,徹底清除水底污染源。”
浙江的治水邏輯十分清晰:河湖庫塘清淤是“五水共治”的重要任務,是保障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省水利廳廳長陳龍說:“清淤不但增加河湖調蓄能力,而且能鞏固治污成果,保障水清澈、河通暢,是治水之本。”
今年初,浙江省治水辦、省水利廳聯合下發通知,部署開展2017年全省河湖庫塘清淤工作。按照要求,2017年,全省計劃清淤8000萬立方米,其中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所在河網、水系清淤計劃量467萬立方米。
通知明確要求,對于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所在主干河道全線清,影響斷面水質水系、河網范圍內的縣級及以上河道全面清。
一場遍及全省的河湖庫塘清淤(污)行動再次打響,成為“五水共治”中“治污水”的重頭戲。
清淤工作任務重、要求高、時間緊、涉及面廣,向污泥濁水全面開戰,光有“拼刺刀”的決心和勇氣還遠遠不夠。浙江所面對的,是一場復雜的立體攻堅。
記者在一些河段看到,工人站在被截流的干涸的河床中央,手持高壓水槍朝著河岸邊淤泥堆噴射。水柱所過之處,淤泥一片片地被沖刷下來,通過管道運往淤泥處置點。
截流疏浚適合河道清淤,可對水庫湖泊并不適用。在一些水庫,這里的“神器”則是生態清淤絞吸船。在淤泥清理時,船身上探出一條長長的管道伸到水庫底部,淤泥通過管道被源源不斷吸出,在岸邊經過分級沉淀、擠出水分后,制成干化淤泥。
液壓抓斗、水力沖挖機、環保絞吸船……在淤泥殲擊戰中,多種技術手段在浙江各地大顯身手。
清淤后的淤泥如何處置?“清出來的淤泥數量驚人,僅僅依靠還田顯然難以消納。”浙江省水利廳河道管理總站副主任何斐表示,清出的淤泥倘若處理不好,甚至會形成二次污染,后果更為嚴重。
浙江加快淤泥處置減量化、無害化的探索步伐。
在紹興柯橋區錢清鎮聯興村東小江邊的淤泥固化處理中心,一條管道長臂從河面探出,一頭扎進沉淀池內,隨著機器轟鳴,河底淤泥源源不斷注入沉淀池,一旁的傳送機負責垃圾、石塊清理,并將淤泥輸送到調節池。經泥漿脫水固結后,變成一張張與淤泥形態截然不同的泥餅。
“從泥漿固化到泥餅,前后只需要兩個小時。泥餅在脫水后體積減小了2/3,可以很方便地運至濱海堆泥場統一堆放,同時還將大量用于制磚、圍填、綠化等用途。” 路德環境公司總經理助理吳軍介紹。
“治”產業整治,著力消除水體污染的根源
轟、轟、轟……連日來,瑞安市塘下鎮羅鳳沙瀆團塊啟動今年“第一拆”。塘下鎮總計13.8萬平方米的違建廠房,在一周內拆除完畢,以此徹底清除塘河的工業污染源。
“別看是岸上拆違,其實是把河道污染源的‘老巢’給端了。”塘下鎮副鎮長王昌寧對記者說。
據了解,此次拆違涉及70多家“四無”企業,整治前,企業污水往往偷排入當地沙河河,連同下游的主塘河也受污染。主塘河下游塘下站點正是全省6個省控劣Ⅴ類斷面之一。
工業發達的浙江,一直被水污染困擾:2012年,全省有32個省控地表水斷面劣Ⅴ類,錢塘江、甬江、苕溪、甌江等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剿滅劣Ⅴ類水必須治源頭,而污水的源頭就是落后產能,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破之題。這場剿滅戰,實質是對最落后產能發起斬草除根的大“圍剿”。
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關停2250家電池、電鍍、制革、印染企業,整治提升6540家。全省有劣Ⅴ類水質斷面的地區,已全面完成重點企業整治、基本實現搬遷入園任務。
全省近9000家規模豬(牛)場,全部實現無污染養殖,39個散養豬重點縣、規模水禽場污染治理已全面完成。
今年浙江再出重拳:全年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1000家,關停和整治存在問題的“低小散”塊狀行業企業(作坊)1000家,其中劣Ⅴ類重點區域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350家,關停和整治存在問題的“低小散”塊狀行業企業(作坊)4000家。
令旗所向,萬馬奔騰。
溫州在行動。以“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為抓手,年內全面完成“四無”生產經營單位整治,全面完成七大重污染行業整治,堅決防止污染入河。
湖州在行動。深入實施農業面源治污減量,力爭實現溫室龜鱉養殖全面清零,全市5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全面納入在線智能化防控平臺。
紹興在行動。全力打好印染、化工落后產能殲滅戰,全年完成182家印染企業、190家化工企業搬遷集聚或就地提升。
衢州在行動。持續深化和提升生豬規模場“工業化+生態化”等養殖模式,持續深化鈣制品、石材加工、農村加工作坊等“小、散、污”企業整治提升。
……
治出好環境,培育新動能。剿劣戰役正在重構浙江經濟版圖:老產業面貌煥然一新,新經濟新業態破繭而出。
最早啟動治水的浦江縣,與世界著名水晶產地捷克攜手,共建中捷水晶產業合作園,水晶產業浴火重生。同時將信息網絡經濟、先進裝備制造、健康生物醫藥、文化影視時尚和休閑旅游服務五大產業列為重點產業,浙中小城積蓄起更多能量。
一個又一個“浦江”,支撐起升級版的浙江經濟。
在南太湖畔的長興縣,總投資200億元的浙商回歸項目——太湖龍之夢樂園,在整治后的圖影濕地畔加快建設。明年年初就有酒店正式對外營業。已經造好的長頸鹿館,動物將于今年6月抵達。
圖影三面環山,一面抱湖,腹擁濕地。項目開發商、上海長峰集團董事長童錦泉說:“我在長三角鄰近的省市轉過一圈,環境沒有能比得上這里的,這里最符合我的設想。”
“修”生態修復,著力改善污染水體的凈化能力
2月24日,溫州市龍灣區嶼田河的河面上,漂著兩條橙色小船,幾位穿著藍色服裝的工人正對著地毯似的植物忙碌著。
當地干部介紹說,工人正在做河道生態修復工作,那些植物是銅錢草,可以有效凈化河道內的氨氮。
治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恢復水生態。
省政府前不久下發的《浙江省劣Ⅴ類水剿滅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加強河流生態化治理,加大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全省完成河道綜合整治2000公里,其中劣Ⅴ類重點區域整治400公里。開展駁岸生態化改造、沿岸綠化及景觀建設,加快河岸濕地、氮磷攔截吸收、曝氣充氧,生態浮床等工程建設,恢復與重建河道良性生態系統。
修復和重建水生態,各地正在進行探索和實踐。
東環河位于杭州市市區,這幾天,當地治水辦工作人員忙著檢查水生藻類的生長情況。東環河去年治理前河水是劣Ⅴ類,河道采用微生物技術,進行生態治水。根據觀測,去年底種植的伊樂藻、苦草等都已長出新芽,現在水面能見度已經超過60公分。眼下,類似的生態治水方式正在西湖區23條河道中使用。
西湖區治水辦副主任翁建強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工作的重點就是要治理城區河道,構建河道的自凈能力。
遞鋪港從安吉遞鋪鎮中心穿城而過,是當地人的母親河。
在“五水共治”中,安吉縣對遞鋪港從鳳凰水庫到下游兩公里段進行生態改造,恢復自然生態體系。順應河勢,將河底的沙堆成斜坡,用生態網墊護坡,以防沙子流失;再覆蓋泥土,鋪上鵝卵石,種上樹木花草。
如今的遞鋪港水質明顯改善,基本滿足了魚類穩定生長的要求,動植物種類明顯增多。“野生鯰魚、鯽魚都多了起來,白鷺、野鴨也來這里安家了。”住在河邊的市民鐘先生說。
記者近日來到杭州市拱墅區后橫港,只見河水清澈,兩岸綠樹成林,不時有鳥兒鳴叫。
后橫港的巨變,歸功于水底那片濃密茂盛、四季常綠的“水下森林”。就像安裝了一臺大功率的“凈水器”,河道具備自凈與修復能力,常年保持在Ⅳ類水質。
“水下森林”,是以生態控藻為主的水體生態修復技術。這種采用投放食藻蟲—曝氣增氧—種植沉水植物、投放魚類,建立完整生態系統的“三步走”治水模式,使后橫港擁有了足夠的自凈能力。
拱墅區城管委河道監管中心副主任袁正國表示,未來幾年,拱墅區將在各條河道都種上“水下森林”來凈化水質,同時打通內河,形成四條配水水流走向,讓水“活”起來。
“臨安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原本直排青山湖,但尾水直排會造成富營養化,污染苕溪流域。”臨安治水辦一位干部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臨安城市污水處理廠投資1.3億元,建立了占地225畝的大型生態濕地。
該生態濕地工程主要包含強化生物膜系統、有毒物質脫除系統、營養鹽集約系統、高效自凈水生系統和生態濾地系統5大系統,通過植物的分解和吸附脫氮除磷。
“每天有6萬噸尾水進去,通過20多種植物的吸附分解后,一天半時間就會凈化出6萬噸優于一級A的水出來。”污水處理廠一位工程設計師說,該濕地不需要耗石化能源、無任何藥物添加,不會有二次污染,是一個完全自凈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