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記者 鄧海)盡管面臨諸多爭議,但湖北省推進綜合開發漢江流域的決心并沒有改變。接近湖北省水利廳的人士表示,目前開發漢江的準備工作仍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這位人士透露,湖北希望將漢江流域的綜合開發納入南水北調總體規劃,同時組建漢江流域游綜合開發投資公司,通過以政府為主地吸納相關優質資產,搭建融資平臺。
據他介紹,湖北省準備進行的漢江中下游流域綜合開發,就是圍繞最大限度地發揮漢江的優勢,統籌處理航運、灌溉、發電、供水、防洪、旅游等功能,通過對漢江流域中下游實施重點開發、梯級開發和滾動開發,將漢江流域建成產業集群投資集聚地,成為區域發展引擎。
漢江是長江在湖北境內的最大支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以上為上游,丹江口至武漢為中下游,流經湖北襄樊等8個市,流域人口占全省近40%。前述人士稱,漢江流經市的政府官員,都在積極主張對漢江進行有效的開發,特別是襄樊市,曾多次通過提交報告等方式提出開發建議。
他說,盡管漢江流域是全國內河體系較為發達的地區,但因為內河開發不足,流域內航運成本依舊很高,運量長期難以得到提升。“如果漢江流域中下游綜合開發實施,漢江丹江口至武漢的航道將提升到千噸級的三級航道標準,屆時整個流域的運能將大幅提升。”
襄樊市此前向湖北省提交的一份報告稱,在漢江流域襄樊段的開發中,僅實施“三北(老河口北、襄陽北、棗陽北)水源”工程,就可新增灌溉面積170多萬畝,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420萬畝,可以使襄樊市糧食年生產能力增加11億斤以上。同時,通過堤防整治、土地整理、灘涂治理和荒地開墾,可新增耕地60萬畝以上,新增糧食生產能力8億斤以上。
報告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滿足中國北方用水需要的戰略性工程,但它對水源地的影響卻是一個復雜問題。在中線工程調水后,丹江口水庫下泄水量平均減少近三分之一,漢江中下游將面臨的污水排量增加和水環境容量下降等多重矛盾和問題的疊加,使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難度加大。襄樊市的官員認為南水北調帶來的負面影響,只能靠開發漢江解決。
隨著產業轉移的進行,包括襄樊在內的漢江流域多個城市政府認為,要承接產業轉移需要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果能通過開發漢江,再配以鐵路、公路、機場等綜合交通體系的建設,以及優惠的投資政策來吸引需要轉移的企業,漢江流域勢必將很快迎來更大的發展。
襄樊市政府在報告中建議,首先是建設北煤南運中部通道、對既有的鐵路擴能改造及路網完善;啟動207、316國道襄樊境內區段改線工程;將襄樊機場納入國家中西部支線機場建設項目改擴建工程。其次是航道、港口、船舶以及物流園區項目,應重點建設3000萬噸至5000萬噸余家湖配煤中心和襄城、樊城、六兩河等地集裝箱、化工、雜貨裝卸、旅游碼頭,以及500至1000噸級的集散裝多用船舶和油品、液化專用船舶等項目;建設余家湖物資轉運加工物流園區、襄樊糧食物流園區、汽車整車及零配件(汽車產業)物流園區等項目。
湖北綜合開發漢江流域的計劃,已經引來了人們對漢江會不會被過度開發利用的擔心。(參見《新世紀》周刊7月12日封面報道“割據漢江”)。此外,漢江中下游綜合開發預計投資巨大,效果是否能達到預期也存在爭議。僅就漢江襄樊段來看,經當地逐步的初步測算,綜合開發投資預計為1012億元。其中:漢江的梯級開發50億元、綜合交通體系373億元、堤防整治35億元、農業基礎設施105億元、水污染防治64億元、水土保持40億元、旅游開發345億元。■